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2008海峽兩岸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

報名參加2008海峽兩岸兒童文學學術研討會,但因26日上午是女兒的畢業典禮,只得去聆聽25日的議程。26日的論文發表共有二場六篇,讓我受益最多的是第一場中的三篇。其中王蕙瑄<從2000~2006年的翻譯書現象看台灣童書>更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王蕙瑄是博士班同年,一方面在本論文中確實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

在論文中以六、七年間的數據資料,試圖說明台灣兒童文學的發展與窘境(外文翻譯多於/優於本土創作),實在有其困難。蓋數據本身從何而來,數據的可信度為何,是誰在製作統計數據,都能左右數據值,更還有誰在解讀數據的問題!從文學史的發展可資為憑,數據值的高低,排行榜的優列,接受度的普及與否,從來都不是決定文學作品優劣的因素。王女士以數據來証成作品優劣,實在危險。

論文的討論人馬力女士,倒是未點出對數據的問題,還很客氣地將論文詮釋為「閱讀引導的問題」,進而指出選書人的審美標準。其二,兒童文學創作及翻譯的失衡,問題不必然在文學,而是在「土」,有「土」斯有文,和這塊土地的神話、時間、空間,發生繫連的生命現象,才是文學的根源所在。

原以為時間緊迫,應少有開放討論,沒想到意外地獲得兩位老先生的垂愛!先有一位指出,在80年代以前台灣兒童文學創作已是很豐富,有輝煌的過去,並非如論文所云台灣兒童文學還很年輕。接著趙天儀先生進而指出:「創作、翻譯的失衡,因素複雜,此論文立意雖好,但光依數據過於抽象,有哪些好的翻譯,好的創作應該耙梳出來!」

兩位先生所言固然有理,但其實王女士應可再做解釋,譬如說,本論文的題目已明確訂定研究範圍為2000~2006,時限上無法兼顧老先生所云那個「煇煌的過去」。再譬如說,本論文討論的限於台灣的「現象」,無法兼顧「內緣」的研究。然而,不知是否砲火過於猛烈,王女士未有一語,在場其他台東兒文所同學,也紛紛「走避」。

2 則留言:

  1. 你真認真...我真佩服...也羨慕你的幸運...是不是你精通日文...跟他們可以溝通呢...我今年已第二次參加亞洲兒童文學大會..但每次受刺激要學美語日語...都只有五分鐘熱度

    回覆刪除
  2. 師姐,您真夠元老的啦,二屆是指第五屆(1999)和本屆嗎?下回再輪台灣主辦時,您就成了三朝元老囉~~

    我日文還是不行的啦,只夠去日本旅遊用,眼前局勢,似乎英文比日文重要,我也正想棄日從美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