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海角退件


今天終於偷偷看了海角七號,
看完了,心情也盪到了谷底。

我沒有感動、沒有哭泣,
心裡只有悔恨和澈底的瞭解,
幾行的情淚洗刷不去負心的罪名,
幾句相思也不過是文人的雕蟲末技。
時空的距離讓相思變得美麗
但這庸俗而自私的美麗又如何能與高尚而委屈的成全相提?

不再寫信了 不再提筆了
對於虧欠一切都是惘然
猶在那國境之南的妳說得對
我欠妳的永遠難以償還!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五十年來中國俗文學的進程>讀後

由於「五十年來中國俗文學的進程」(以下簡稱<進程>)一節篇幅較為短小,所以我另外找了「中國民間文藝學的發靭」[1]互相參照(以下簡稱<發靭>)。<發靭>一文認為把民間文學當做一門學問來進行探討,是近現代以後的事,因此文中分為一、晚清學者的民間文藝活動;二、五四前后的歌謠學運動;三、三十年代的民俗學運動;四、四十年代解放區的民間文藝活動,劃份四個時期來溯源。 略整理如下:

-、晚清學者民間文學理論、神話理論的萌芽,為其後的現代科學意義的民間文藝學的出現,打下基礎:
1. 晚清學者已給予民歌和神話較多的注意。
2. 已能從傳統經學中將國風抽離,視為是古代民間的藝作品。
3. 採用西方神話語言學說、人類學說、來解釋神話的由來和性質。

二、五四前後的歌謠學運動,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民間文藝學的開端:
1.1913年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就提出成立「國民文術研究會」的建議。
2.1918年2月,北京大學在<北大日刊>上發表徵集歌謠的簡章,開始歌謠徵集活動。
3.1920年冬北大文科教師組成歌謠研究會。
4.1922年12月由蔡元培發起,劉半農、沈尹默編輯,開始印行《歌謠週刊》。1925年6月停刊共出96期。
5.歌謠研究會還編印了《吳歌甲集》、《吳歌乙集》等8種叢書。

三、三十年代以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為基礎的民俗學運動,成果豐碩,把民間文藝搜集和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1.1926至1927年,北大一些教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成立「民俗學會」。
2.1927年11月學會創辦了《民間文藝週刊》,由董作賓與鍾敬文編輯只出12期。
3.1928年3月改為《民俗週刊》,由鍾敬文、容肇祖、劉萬章編輯,到1933年6月停刊共出到132期。
4.1936年《民俗週刊》復刊,改稱為《民俗季刊》,因戰事只出8期。
5.在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影響下,各地成立相應的學會。浙江鄞縣婁子匡主持「民間文藝研究會」。
6.鍾敬文到杭州發起「中國民俗學會」。并編輯了《民俗學集鐫第一集》。
7.1932年8月鍾敬文、婁子匡接著編纂《民俗學集鐫第二集》。

四、四十年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啟示下,樹立起重視民間文藝、尊重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新風尚。

比照兩篇文章後,更清楚近現代民間文藝學發展的來龍去脈。但也因比照而發現以下問題:
1.<進程>一文提到:「北大的歌謠,中大的民俗,與杭州的孟姜女,這不僅是三個發表機關,而且亦是三個有組織的研究機關。在我國民俗學運動的陣營中,這是三大據點。」這三大據點分別分佈於華北、華南、華中,然而,既是三大,在<發靭>一文中卻獨漏華中之《孟刊女月刊》,不知為何?

2.<進程>一文溯源五十年來的發展,此所謂「五十年」當指「國民政府成立」後之五十年。然而,所列舉書目只止於民國三十六、七年,三十八年後之發展並未論及,令人對「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民間文藝學或俗文學發展深感好奇!^^

[1] 見《民間文學導論》第七章第二節,劉守華、巫瑞書 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商業和技術之外

(照片擷取自活動首頁


中午從「黃春明與鄭清文童話研討會」開溜,反正大會沒提供便當,也只能開溜到外頭吃飯。走出市圖外,建國南路上居然無北行的公車,只好打車直達先施百貨。百貨公司附近居然也沒什麼吃的,台灣最近真的很蕭條呀,只好去吃麥當勞的快樂兒童餐。只要有希望,還是能快快樂樂。對下午在先施百貨二樓的演講,此時此刻猶然充滿著希望,原來有一批人默默地在為台灣努力,原來台灣的動畫也已在國際上揚名!

發表會的議程分為三個單元,「Autodesk新產品展示與應用」、「蝕憶巨獸動畫製作展示與經驗分享」、「海角七號電影視覺特效秘辛」。

第一單元介紹了一些動畫製作軟體的新功能,這理所當然,主辦單位供吃供喝,有摸彩有小禮物,間還穿插海角七號樂團的餘興節目表演,人家打一下商品廣告也是應該的。主講人邊介紹軟體新功能,還邊做示範,對這些軟體雖然很陌生,而製作又是一項專業的領域,但我居然沒有睡著,還聽得津津有味。

第二單元主講人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動畫從發想到製作的構思,以及構思如何能成片的艱辛歷程,因為現場看起來有很多還是視媒製作的學生!這不無激發鼓勵的作用。可惜,主講人自己似乎太投入於製作,據他說熬夜工作後,還是因自己的喜愛試作一些短片,不難嗅出他有許多發想,但在演講場合裡,缺乏表達的能力,足以講上兩個小時的內容,讓他不到一小時就給說完,還只得提前結束這個單元。

稍事休息,吃個主辦單位準備的下午茶,很豐盛兄弟飯店的唷(餐巾紙上打的mark),重頭戲來了,負責「海角七號」3D動畫製作工程的負責人現身說法。然而,看戲就是這樣,期待得愈高失落也就愈深。演講和上課的經驗告訴我,他跟本沒有準備。我自己若在課堂上講了一半,臨時插播想讓學生看個什麼,翻檔案翻了半天,若沒能立刻找著,我會覺得很心虛,當場翻得面紅耳赤的。但今天的主講人,居然能夠臉不紅耳不赤地在資料夾之間切換過來、尋找過去。就這麼耗了足足一個鐘頭,還是在說那艘船,我雖然「不愛國」地還沒去看「海角七號」,好歹在前二天為來聆聽這場講座有偷偷瞄過那艘船。作為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它沒有真假可言,也許說不定接下來就是動畫片呀,但是和接下來的鏡頭一銜接,應該就能立刻知曉那艘船是假的吧,甚而,也能體會在台灣製作經費短缺的苦心!但假的就是假的呀,假的東西,不會因事後的說明、補充就變得比較真!花了三十萬經費製作的船只為了一個開場的鏡頭,的確相當不容易,但觀眾可不管這些,觀眾也不知這些。


搭公車回家的路上,我延途在想,和我看的國外動畫作比照,台灣的動畫能在國際上得獎,會不會只是如宮崎駿所說的「運氣」罷了?在場聆聽的台灣動畫同好的一群,除了商業、技術,是否有人懷抱熱情?

§
「畫畫也是。只要夠認真,畫個一陣子也就有一定水準了。我勸大家在投入這一行之前,趁著還有自己的時間多多充實自我,把看事情的角度和價值觀等基礎原則弄穩一點。」

「在漫長的見習、修業時期裡,你只有靜靜等待發揮的時機,而那種機會極其難得,除非有用不完的好運氣,否則可以說是不可能。」

「等待是很累、很痛苦的。可是相反的,你便該繼續堅持意向,不要失去自己的獨特之處。…用『這樣賺多少錢』的標準來衡量生活,然後任「收視率」來擺佈你對作品的喜怒哀樂了。」
引宮崎駿《出發點‧關於動畫製作‧在談「動畫技術」之前》,頁42。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老父親的山


未來兩週有二個報告要準備,心理分析的文學批評和安野光雅的圖畫書,份量都不輕。偏偏在上週收到大竹桂子女士的來信,信中提到上回在亞洲兒文大會時送我的書,問我是否已譯成中文,她想捐書給四川災區的孩子作為耶誔節禮物。讀到信上大竹這樣的義舉,我實在不好拒絕。我記得在兒文大會時,有向她特別強調「できれば」,意思就是「如果可能的話」,我可以幫她譯成中文。大概是我的日文太破了,她沒了我的意思吧!現在騎虎難下,也只好硬著頭皮潦下去。

今天著手寫譯稿,寫到一半,我從故事中憶起自己的童年,在我孩提時代,我的父親也是墾山的人。墾山是很辛苦的,家裡雖然也有幾畝農田,但會去墾山多半是因為農田的收成不足一家糊口!

父親身為家中的長子,所有農務全擔在他一個人肩上。母親常拿父親為鑑,要我們認真讀書求上進。據說父親自幼不喜讀書,老是惹爺爺生氣,有次爺爺氣得拿起扁担追打,直追到濁水溪畔,父親竟不懼那滾滾濁水,踏水渡溪逃到對岸,又氣得爺爺望溪興嘆。「不讀冊的人就來墾田埔」,爺爺當年這麼說。所以父親只唸到高商畢業,而叔叔則在父親的供給下,無憂無慮的唸完大學。我不曉得父親是否後悔自己當年荒廢學業,然而,農事再忙,父親從不讓我們下田幫忙。

至今依然印象深刻的,有一天中午,母親問我要不要一起到山裡給父親送飯。我反正也是好玩,就陪著母親走一趟。母親裝好飯盒,戴著斗笠,繫上包巾,帶我從現今被勘定為八通關古道的小路走入山中。頑皮的我手握竹竿,隨興揮打路旁的花花草草。突然,草叢裡有個東西縮了進去,我也趕緊縮到母親身後,一尾黑得發亮的大蛇從草叢裡悠遊出來,就打從母親和我面前經過。母親要我不怕,還說這是山神。我們等牠經過了才繼續上路,不久就到了一處山坳。我忘了母親是否大聲叫喚,又好像是種默氣,我們等沒多久,我就看到父親從竹林裡鑽了出來,泥黃的汗衫都濕透了。我陪著父親吃飯,其實是父親看照著我,母親則鑽入竹林裡代父親工作。

父親吃完飯後,喚母親出來,我便隨著母親回家。延途我緊依著母親身旁,深怕又見到那尾黑蛇。而我心中也默默地祈盼著,如果黑蛇真是山神,請護祐在山中工作的父親平安。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大熊貓和陳水扁的民調


請協助填寫以下問卷,沒有小禮物拿唷,沒辦法,馬大區長沒把經濟搞好!



<彼得與狼>觀後心得


按動畫研究課程的進度,本週應是討論<彼得與狼>,課目和先前預定的略有更動,這還是從同學哪兒得知的。記得期初時,已將這學期要討論的影片都先找齊,並沒有這一部。於是上網去搜,找到了2008年奧斯卡動畫獲獎作品,我猜大概就是這個吧。主片長只是32分鐘,趁著下午讀不下書,泡杯茶就在電腦前觀賞。

在觀賞前,心裡就先有一個疑問,老師讓我們討論這部影片的用意是?我們該從什麼角度來切入?得知關於「彼得與狼」這個故事,大多是從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劇。而這部由蘇西天普頓所導演的偶動畫,被介紹為「當交響樂遇到偶動畫‧視覺與聽覺最精采的體驗。」於是,我對問題的追尋便由此而生,這影片是要以偶動畫來具象化音樂嗎?

可能一開始便抱持這樣的疑問,所以我從對音樂的詮釋切入觀賞,遂讓我對這部作品感到非常失望,若不是喝著烏龍茶,說實在的,在動畫開始十分鐘時,就已睡著。普羅高菲夫的音樂,比這動畫精采太多了。這動畫簡直是拿普氏的音樂當音效和配樂而已嘛。(若堅持要用看的,我極力推薦阿巴多的DVD版本。)

於是,我得換另一個角度來切入。我把影片再流覽一遍,我發覺這部偶動畫改寫了故事的結尾,這個結尾是導演的創作,男孩最後理解了狼的心情,不忍任牠成為馬戲團的小丑,或成為砧板上的香肉。男孩以同理心,以英雄惜英雄地放走了狼。(好一部「捉放曹」!)從這個結尾倒回來思考,這裡頭應該有很多感情戲,而感情戲的表演,得憑表情、肢體,然而,偶角相對於繪畫,大多面無表情,肢體也僵硬缺少變化。換言之,導演在這裡,選擇了最困難的媒材,試圖呈現最內心的情感。

以下我簡單舉男孩、貓為例說明: (請按圖片看更多說明)

彼得與狼-男孩

全篇故事的主軸以男孩為主,其中又以男孩的心境來敘寫故事。寫男孩沈著剛毅、屈辱自憐、開朗機伶、以及和狼的惺惺相惜。這些全都是內心戲,而這些內心戲都以眼神來傳遞。

彼得與狼-貓

影片中最爆笑的是貓,從牠的體形、姿態,表現出牠是一隻高貴而矜持的貓。然而,一對照牠想捕捉鳥、和被狼追的姿體動作,高雅和卑微之間形成的落差,造就了滑稽而諷刺的效果。

至於,其他動物當然也都各有表現,只是受於時間、篇幅無遐一一細論,惟盼藉此與同學交換心得!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八卦心得


上週四課堂報告時間稍稍被同學耽擱了一些,輪我報告結束是已是十二點十五分。事先打的火車票是下午一點二十分發車,我得先回宿舍取行李,再走到市區公車站搭12點45分的公車到火車站,時間上實在有點緊急。所幸,好心的學妹出面協助,願意載我到火車站。我背著背包,手拎著行李箱,兩個人二個包一件行李,騎乘一台小綿羊,實在辛苦。很感激學妹,給她添這樣的麻煩,真的很不好意思。延途就在想,這要怪都得怪同學,報告時沒注意時間,這趟趕車的路程得寄在她頭上才是。

一點零五分,抵達火車站,還有充足的時間可到便利商店買個吃喝的東西。踏入車站大廳,我猶氣喘吁吁,一旁有人叫住了我,不是別人,正是同學。這還不巧,台東車站就那麼丁點嘛,車班又少,遇上熟人本不意外。同學下週要出國,我得問問她行程上不上杭州,託個東西。已經開始剪票了,沒時間細究,同學問我坐幾車?我拿出二週前預先打好的車票來,是3車18號,同學也秀了一下自己的車票,也是3車,20號,就是隔座。這種巧合,可不是天天有。一列火車10節車箱,五六佰個位置,我在台北打票,她在台東打票,居然還能打在一塊。我當然不能說這就叫緣份,人家可是名花有主的,要怪只能怪台鐵的班次實在少得可憐。

五個半小時的車程裡,花了2個小時QQ,邊吃了個關山便當,1個小時不小心睡著。其餘時間就和同學討論功課兼八卦,自然是八卦的多,討論的少!回來後,我又把八卦,八卦給朋友聽。事後檢討,自己也覺得不妥。希望下回台鐵不要再把我們排在隔座。

話雖如此,和同學的八卦裡還是稍有心得,我發覺,我自己絕對不是個「因人廢言」之人,但我肯定是「因言廢人」之人。源自於一種對文采的鑑賞,對文字的敏感。某些人雖素昧平生不曾謀面,但讀其文已知其人!

(照片說明:當日早晨上學途中於橋上拍攝。)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關於宮崎駿<魯邦三世>的報告

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餘裕地完成報告,故將報告提綱和範例張貼於此,歡迎大家提出問題討論。

關於這回的報告我是這麼籌思的,雖然在課堂上只指定觀賞由宮崎駿製作的魯邦三世第二長編-<卡利歐斯特羅之城>(以下簡稱<卡>片),但會有這部動畫的產生,其實牽涉了當時其他魯邦三世的電視系列以及宮崎自己對這些動畫的看法,所以我的報告由外在相關的資訊介紹起,逐步進入宮崎的<卡>片,並依照課程預定主題,以<卡>片為例,指陳片中的水平與垂直運動,略分為以下六部份:

一.宮崎駿與魯邦三世的動畫製作
二.宮崎駿對魯邦三世的看法
三.カリオストロの城的企劃~影片流覽
四.水平和垂直運動
五.觀賞心得
六.結尾


一.宮崎駿與魯邦三世的動畫製作

藉由以下的資料,幫助我們了解魯邦三世動畫的所有作品,宮崎<卡>片完成於1979年,在此之前已有電視第一系和第二系列,在電視第一系列中,宮崎被大塚康生羅攬進入"Aプロ演出グループ"參與製作,特別是第一系列的後半,已都由"Aプロ演出グループ"來接手。

然而,從1977年開始播映的電視第二系列(亦稱之為新魯邦),3年間共155回的動畫裡,宮崎只以照樹務的筆名製作了145,155回,此其間,宮崎對新魯邦多有微言。

參考影片:155回之一,155回之二,155回之三


二.宮崎駿對魯邦三世的看法

(1)魯邦確是時代之子

•原文ルパンへの鎮魂歌
•對新魯邦提出的批叛,新魯邦已非宮崎駿心目中的魯邦。
•載於Animage 1980年十月號。
參考資料
宮崎駿<出發點>
宮崎駿發言集http://homepage3.nifty.com/mana/miyazaki-lupin.html

(2)魯邦確是時代之子要點整理

•故事角色是時代之子,角色性格會隨著故事的展開,而敏感的表現出時代感。
•魯邦三世當年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新節目,最大的賣點是<實証主義>,在以前的漫畫裡都只是象徵性的畫個樣子,我們則是盡全力務求畫得逼真。
•在魯邦的性格設定方面,也加入了走在時代尖端的一種慾望。剛開始的魯邦-屬於冷漠的世代。(說起話來輕鬆隨便又吊兒啷噹的魯邦因此而產生。)組織更換後的魯邦-消除掉冷漠的感覺。魯邦-只是運用智慧和柔道,永無休止地追尋著目標。次元-個性溫和的豪爽男人。五衛門-不合時宜的滑稽男人。不二子-不會賣弄低俗色相的人。
•新魯邦連續播映三年,收視率迭創佳績,以生意眼光來看,或許可以算是成功。只可惜,它從未表現出時代之子的特色。

三.カリオストロの城的企劃~影片流覽

(1)魯邦三世的設定

•・服を旧ルパンのように緑に・年齢設定を10歳以上増加・ルパン三世の完結編として物語を設定
•和舊魯邦一樣的綠衣服。
•年齡增加10歲以上。
•設定為魯邦三世完結編的故事

(2)宮崎的三大課題

•解釋電視長編中魯邦予人性格輕佻的既有印象。表層「金.寶石.女」心底激盪著窒息人類的社會機制的憤怒。
•架構魅力精緻的古城和舞台。
•確立以分鏡腳本主導演出。

(3)作品的泉源

•漫畫版「穿長靴的貓」
•「舊魯邦三世」後半的延續
•「國王與鳥」
•中古義大利的山城
•真實的詐欺者-カリオスロ伯爵。
•モーリス.ルブランの<アルセーヌ.リュパンン>
•黑岩淚香的《幽靈塔》。
資料來源:叶精二《宮崎駿全書》

四.水平與垂直運動

(1)運動感覺

•電影的運動和影像一般,可以是實體、紀實的,也可以是風格化、抒情的。所有動作的藝術都包括了各種自寫實到表現的不同動作。
•舞者動作是在舞台三維空間內規劃,電影的景框則有同等功能。

(2)以景框不動為基準的動作

•垂直的動作
向上:自由、躍升的感覺。象徵了希望、歡愉、權力、權威。
向下:象徵了憂傷、死亡、卑微、沮喪、軟弱。
•水平的動作
由左至右:在心理上顯得自然。主角
由右至左:顯得緊張和不快。反派角色

(3)向攝影機前進或後退的動作

•由於我們的眼睛認同於攝影機鏡頭,動作的移動即代表與我們的關係。
•向攝影機而來的動作:代表動作者的強悍和自
•遠離鏡頭的動作:代表退縮,張力減少,壓力減輕。電影結尾喜用。
•大部份電影都以抽離動作作結,不是攝影機抽離現場,就是角色離開攝影機。

(4)攝影機與移動對象的距離與角度

•鏡頭越遠,俯角越高,動作便會顯得慢
•鏡頭越近,仰角,放大及加強速度及動作。

(5)攝影機運動

20世紀20年代以前,電影工作者尚不知道攝影機可以移動,動作僅限於被攝主體的移動。某些德國導演如茂瑙和杜邦的攝影機運動不僅是表面的動感,也帶有心理和主題意義。而這些實驗也使後繼者能以攝影機運動達到以往不能做到的含蓄象徵。

•橫搖
•上下直搖
•升降鏡頭
•推軌
•伸縮鏡頭
•手提攝影
•空中遙攝

<橫搖>
•攝影機架在三角架上,主軸不動,僅鏡頭水平移動。
•為了使主角留在景框內。
大遠景的橫搖鏡在史詩電影中極有效,觀眾能隨鏡頭的移動經驗場景的廣袤無垠

<上下直搖>

•使用原則大致與橫搖相近,只是水平運動換成垂直運動。
•用途也在使主體移動時仍留在畫面中心,或強調空間和心理的相互關系,或加強同時性、因果關係。
•亦可當主觀鏡頭,模擬主角往上或往下看的視線所及。
影片範例


五.觀賞心得

(1)以現實主義為中心

•動畫雖然是個「虛構」的世界,但我主張它的中心思想不能脫離「現實主義」。就算是虛構的世界,總要有些東西能跟現實世界連結,換句話說,就算是編造出來的,也要讓看的人心生「原來也有這樣的世界」之感。(宮崎駿《出發點》,40頁。)
•比較三個文本:<掃煙囪工人與牧羊女>、<國王與鳥>、<魯邦三世>

(2)<卡>片是宮崎所謂現實主義的實踐

(3)重新自譯主題曲


*資料來源與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宮崎駿監督發言集

高畑勲.宮崎駿作品研究所

《宮崎駿全書》,叶精二,FILM ART ,2007年1月30日 第2刷。

《出發點1979~1996》,宮崎駿 著,黃穎凡、章澤儀 譯 ,2006年1月。

《認識電影》,路易斯.賈內梯 著,焦雄屏 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4月第3刷。

《動畫剪輯》,聶欣如 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月。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追書


大學時代上文字學的老先生曾在課堂上訓斥現在的學生沒他們用功,在老先生讀書的那個年代,圖書並不普及,為了借閱一本書,走一天的路到隔壁村去,那是稀鬆平常的事。借了書只能在當下讀,當時又沒有影印機,因此只能親手抄錄一本,是抄本盛行的年代!反觀現在學生,圖書館就在咫尺,卻經年不曾一顧,哎~世風日下,生心不古!

老先生的一番勸學之言,當時聽在耳裡很是受用,為學正該向先生看齊。效仿先生之勤學,久之,對於書有份特別的情感,必欲得之而後快!是以我不喜歡借圖書館的書,更不喜歡讀影印的書,不擇手段,我必欲讀原書。

曾經我很想看一本書,莫里斯桑達克的《野獸國》。這是一本繪本,我找遍了台灣各家出版繪本的出版社,竟然都已絕版。當時對台灣出版業孤陋寡聞的我,壓根不知道台灣有他媽的套書出版這回事。後來自然知道,原來這書在套書裡,不單賣的。就在我正想放棄,直接向國外購買英文版時,有一天,走過社區大廳,眼角一瞥,書報架上有一個毛茸茸的屁股,我立刻轉身走回書報架前,是了,就是這本,我追尋許久的野獸國,不意得來毫不費功夫。說不費功夫,那是謙虛,其實我對這封面太熟悉了,即便在報架上只露出一截屁股,一看便知是我夢寐以求的書。報架上,雖然貼了一行小字-「閱畢請放回原處。」但這行字實在太小了,小到讓人忘了它的存在,況且當下我也沒有閱畢,抽起了書,趕緊回家。




前幾天,我又追到了一本書,德國作家埃里希.凱斯特納的《兩個小洛特》。知道這書是在河合隼雄《小孩的宇宙》第一章中讀到的。河合隼雄是從兒童文學的經典著作來解讀小孩的內心世界,因此書中列舉了許多兒文名著,可惜有些書台灣並無出版。但我是必欲讀原書而後快的人,我會想將河合列舉的書找出來讀。河合的書在許久前就先被擱下不讀了。就在幾天前去逛一個大型的書店,真是琳瑯滿目的書,光兒童文學的著作也是獨立一層,叫人不知從何挑起。就在這一整列的架上我瞥見「兩個」這詞,我知道是了,又是我在找的書,雖然和河合書內提到的譯名不同(書中譯為「兩個羅娣」),光憑「兩個」加上放在世界名著的架上,我肯定它是,抽出來翻翻內容果不其然!買了一堆書回來,但《兩個小洛特》是第一本一口氣讀完的,讀完後才知道原來埃里希.凱斯特納的作品,已成套中譯出版,可惜只買了單本。

追書,與其說是勤學,不如說是情感上的滿足!讀書自然沒有老先生們勤奮,但對書的喜愛和追尋的那股勁力,自認絕不輸當年走幾個村莊去借書抄書的先生。朋友謔稱:「你不僅擅於追書,還擅於追人。」不知是褒是貶!我不曉得擅於追書者是否也就擅於追人(至少我不是),但我想追書和追人,理論上來說應是相通的,憑的只是一份執著的心,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嘛,因此就我而言追了書也就得了人!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崖上的波妞>觀後


不顧現實的冷峻
不惜化為夢幻泡影
踏浪而來
尋妳
在崖岸上的曾經

宮崎駿的<霍爾的移動城堡>和<崖上的波妞>連兩部動畫長篇的創作,除了一貫的宮崎駿的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在我看來,還有一重要的議題值得探討-這兩部動畫都深刻地觸及了「愛情」的主題。前者,觸探著愛情的時間;後者,觸探著愛情的空間。

<霍>片中的時間是錯置的時間,其中雜錯了三段時間:蘇菲和霍爾相遇的現實時間;回到過去的霍爾的少年時間;因被詛咒變成了九十歲老太婆的時間。第三段的時間和第一段的時間是「重疊」的,隨著蘇菲心境的轉變而浮現十八或九十的樣貌。而現實的時間和過去的時間則是倒置,直到近片尾時,蘇菲一句:「我在未來等著妳。」才讓這重疊、錯置的時間得以被連貫。運用時間的手法,讓我們感受了原來所謂的愛情,是一場在未來的等待!

<崖>片中處理了愛情的空間:耕一和理紗;藤本和Gran Manmare;宗介和波妞。前兩者是大人的世界,耕一因為身為航海員,所以和妻子理紗常兩地相隔,至於藤本和Gran Manmare未知何故也是分隔兩地。大人們雖然相愛,或曾相愛,卻總為因現實之故,讓自己的情感屈從於現實。反觀波妞,她以堅決地追求愛情,不顧一切想和心愛的宗介在一起。不惜,讓世界破了個大洞,不顧自己可能會化為泡沬。懷抱一份最天真誠摯的愛,而且勇於追求!

真是勇於追求!影片的最後,Gran Manmare交付宗介回到地面上只要親吻裹覆波妞的泡囊,波妞就會化為和他一樣五歲大的小女孩。但宗介回到地面時,喜出望外地望著耕一的平安歸來,似乎望了手提著波妞,最後還是波妞主動地彈跳於半空中親吻了宗介。

宮崎駿<出發點>書中曾提到,以今日動畫的技術要畫出孩子跑步的動作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任何動畫技師都做得到,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跑步本身,倒底想讓角色的「跑步」動作傳達什麼?在<崖>片中為這段話做了很好的註解,當波妞從藤本的束縛下逃離時,那一段在海面上乘風踏浪的動作,不正是傳達了她對愛情的追求。如果說<崖>片中的設定,部份受華格納樂劇<女武神>的影響,我認為Gran Manmare是有女武神的影子,而波妞乘風踏浪這段應是女武神的飛行。
寫於6318 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