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彼得與狼>觀後心得


按動畫研究課程的進度,本週應是討論<彼得與狼>,課目和先前預定的略有更動,這還是從同學哪兒得知的。記得期初時,已將這學期要討論的影片都先找齊,並沒有這一部。於是上網去搜,找到了2008年奧斯卡動畫獲獎作品,我猜大概就是這個吧。主片長只是32分鐘,趁著下午讀不下書,泡杯茶就在電腦前觀賞。

在觀賞前,心裡就先有一個疑問,老師讓我們討論這部影片的用意是?我們該從什麼角度來切入?得知關於「彼得與狼」這個故事,大多是從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劇。而這部由蘇西天普頓所導演的偶動畫,被介紹為「當交響樂遇到偶動畫‧視覺與聽覺最精采的體驗。」於是,我對問題的追尋便由此而生,這影片是要以偶動畫來具象化音樂嗎?

可能一開始便抱持這樣的疑問,所以我從對音樂的詮釋切入觀賞,遂讓我對這部作品感到非常失望,若不是喝著烏龍茶,說實在的,在動畫開始十分鐘時,就已睡著。普羅高菲夫的音樂,比這動畫精采太多了。這動畫簡直是拿普氏的音樂當音效和配樂而已嘛。(若堅持要用看的,我極力推薦阿巴多的DVD版本。)

於是,我得換另一個角度來切入。我把影片再流覽一遍,我發覺這部偶動畫改寫了故事的結尾,這個結尾是導演的創作,男孩最後理解了狼的心情,不忍任牠成為馬戲團的小丑,或成為砧板上的香肉。男孩以同理心,以英雄惜英雄地放走了狼。(好一部「捉放曹」!)從這個結尾倒回來思考,這裡頭應該有很多感情戲,而感情戲的表演,得憑表情、肢體,然而,偶角相對於繪畫,大多面無表情,肢體也僵硬缺少變化。換言之,導演在這裡,選擇了最困難的媒材,試圖呈現最內心的情感。

以下我簡單舉男孩、貓為例說明: (請按圖片看更多說明)

彼得與狼-男孩

全篇故事的主軸以男孩為主,其中又以男孩的心境來敘寫故事。寫男孩沈著剛毅、屈辱自憐、開朗機伶、以及和狼的惺惺相惜。這些全都是內心戲,而這些內心戲都以眼神來傳遞。

彼得與狼-貓

影片中最爆笑的是貓,從牠的體形、姿態,表現出牠是一隻高貴而矜持的貓。然而,一對照牠想捕捉鳥、和被狼追的姿體動作,高雅和卑微之間形成的落差,造就了滑稽而諷刺的效果。

至於,其他動物當然也都各有表現,只是受於時間、篇幅無遐一一細論,惟盼藉此與同學交換心得!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