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五十年來中國俗文學的進程>讀後

由於「五十年來中國俗文學的進程」(以下簡稱<進程>)一節篇幅較為短小,所以我另外找了「中國民間文藝學的發靭」[1]互相參照(以下簡稱<發靭>)。<發靭>一文認為把民間文學當做一門學問來進行探討,是近現代以後的事,因此文中分為一、晚清學者的民間文藝活動;二、五四前后的歌謠學運動;三、三十年代的民俗學運動;四、四十年代解放區的民間文藝活動,劃份四個時期來溯源。 略整理如下:

-、晚清學者民間文學理論、神話理論的萌芽,為其後的現代科學意義的民間文藝學的出現,打下基礎:
1. 晚清學者已給予民歌和神話較多的注意。
2. 已能從傳統經學中將國風抽離,視為是古代民間的藝作品。
3. 採用西方神話語言學說、人類學說、來解釋神話的由來和性質。

二、五四前後的歌謠學運動,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民間文藝學的開端:
1.1913年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就提出成立「國民文術研究會」的建議。
2.1918年2月,北京大學在<北大日刊>上發表徵集歌謠的簡章,開始歌謠徵集活動。
3.1920年冬北大文科教師組成歌謠研究會。
4.1922年12月由蔡元培發起,劉半農、沈尹默編輯,開始印行《歌謠週刊》。1925年6月停刊共出96期。
5.歌謠研究會還編印了《吳歌甲集》、《吳歌乙集》等8種叢書。

三、三十年代以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為基礎的民俗學運動,成果豐碩,把民間文藝搜集和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1.1926至1927年,北大一些教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成立「民俗學會」。
2.1927年11月學會創辦了《民間文藝週刊》,由董作賓與鍾敬文編輯只出12期。
3.1928年3月改為《民俗週刊》,由鍾敬文、容肇祖、劉萬章編輯,到1933年6月停刊共出到132期。
4.1936年《民俗週刊》復刊,改稱為《民俗季刊》,因戰事只出8期。
5.在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影響下,各地成立相應的學會。浙江鄞縣婁子匡主持「民間文藝研究會」。
6.鍾敬文到杭州發起「中國民俗學會」。并編輯了《民俗學集鐫第一集》。
7.1932年8月鍾敬文、婁子匡接著編纂《民俗學集鐫第二集》。

四、四十年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啟示下,樹立起重視民間文藝、尊重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新風尚。

比照兩篇文章後,更清楚近現代民間文藝學發展的來龍去脈。但也因比照而發現以下問題:
1.<進程>一文提到:「北大的歌謠,中大的民俗,與杭州的孟姜女,這不僅是三個發表機關,而且亦是三個有組織的研究機關。在我國民俗學運動的陣營中,這是三大據點。」這三大據點分別分佈於華北、華南、華中,然而,既是三大,在<發靭>一文中卻獨漏華中之《孟刊女月刊》,不知為何?

2.<進程>一文溯源五十年來的發展,此所謂「五十年」當指「國民政府成立」後之五十年。然而,所列舉書目只止於民國三十六、七年,三十八年後之發展並未論及,令人對「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民間文藝學或俗文學發展深感好奇!^^

[1] 見《民間文學導論》第七章第二節,劉守華、巫瑞書 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