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感動久石讓in武道館



難得獨自一個人的週末假日,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打開電視機,好久沒收看NHK節目了。一開便看到宮崎駿在「100年インタビュー」節目中接受專訪,節目才剛開始,趕緊跑到書房拿空白片將它錄下來。一個半小時的專訪,沒有字幕聽得很吃力,先錄下來再說。

錄製的同時按了一下節目表,又得知在專訪的節目後,緊接著是久石讓在武道館演奏宮崎駿的九部動畫名曲。會場上宮崎導演本人也到場,並在演奏完龍貓的曲目後上台獻花。觀賞1200人的合奏演出,看到宮崎導演的清唱和獻花,真是令人感動,也再次感慨日本的孩子真的比較幸福。以下內容截錄自NHK BS hi 2008.12.28節目表。

節目內容:
久石譲が、ナウシカからポニョまで宮崎アニメ全9作品の音楽を一挙演奏。武道館にあの名曲が響く!トトロ、ラピュタ、千と千尋、もののけ、ハウル、紅の豚、魔女の宅急便

詳細:
久石譲が、25年間にわたる盟友・宮崎駿監督のアニメ全9作品の音楽を一挙演奏。武道館を舞台に1200人の大演奏団を従えて、名曲を奏でる一大ページェント! 「風の谷のナウシカ」から「天空の城ラピュタ」「となりのトトロ」「魔女の宅急便」「紅の豚」「もののけ姫」「千と千尋の神隠し」「ハウルの動く城」「崖の上のポニョ」までの全9作品が感動の名シーンとともに披露される。また秘話満載のインタビューも紹介する。

演出者:
久石  譲, 藤岡藤巻と大橋のぞみ, 平原 綾香, 林  正子, 麻   衣, 新日本フィルワールドドリームオーケストラ, 栗友会合唱団, 東京少年少女合唱隊, 京華中学高等学校マーチングバンド部, 中央区立日本橋中学校吹奏楽部, 川崎市立橘高等学校吹奏楽部, 川崎市立高津高等学校吹奏部, 黒崎めぐみ

2008年12月27日 星期六

圖畫書盤點


年末各出版社正進行盤點,上週得閒也順便將家中的圖畫書盤點一回。在此之前已有二次買了重覆的書,所以這回打算將書按出版社來排列。因此,得先將所有架上的書都取下,先看看哪家的書最多,便從那家排列起。按堆疊高矮統計結果,格林出版社勝出,其次是三之三、信誼、和英、遠流…(套書和外文書不在此列)。

怎麼會這樣呢?格林的書比較優嗎?其實不是的。這個統計數據說明了,格林和三之三的書最便宜,格林每回賣書總是送東送西,三之三呢,書展上折扣最低的一家,因為便宜;因為有送小禮物,所以家中的書就屬這兩家最多了。

花了一個上午,總算把書上架,間還有小鬼來搗亂,說要找她的書。才上架我便後悔了,屈就於同一出版社的書要擺在一起,這樣得有更多的書架。然而,家中並沒有多添書架的情況下,有一二家出版社的書只好被分配到咖咖角。此外,長期的習慣被重新打散了,反而一時找不到書!以前要找某作繪者的書,我可以從不同的架上,一本本抽出來,現在卻得按著出版社找去,恐還會漏了一兩本。先前的亂中有序,現在變成了序中很亂!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大頭仔生後生》圖文沒說的故事


上回說到在網拍上買賴馬的《射日》,在這一套書系列中另有一本曹俊彥老師的《大頭仔生後生》,也在網拍上拍賣,就一并買了。第一次「看」到這本圖畫書是一次非常特別的經驗。其實,並沒有看到,全書是用聽的把書給聽完,不是聽CD唱盤喔,是聽原繪者口述一本圖畫書。

那天晚上,在台東娜魯彎飯店裡,在場另有二個從中國來的同好。忘了是何緣故提及書中繪者疏誤的插圖。曹老師順帶的提起,他自己在畫《大頭仔生後生》一書中,就有一處疏失。於是曹老師當場先將故事講述一遍,由於是歌謠體,加上又是老師的畫作,曹老師居然從頭到尾地講述,但是台語歌謠,中國來的二位同好當然有聽沒有懂,我便權充一回翻譯,還即席翻譯呢。

故事說完了,曹老師就指出在大頭仔結婚的這頁插圖上,有了小小的疏忽。圖面上媒人婆打著一把黑雨傘,曹老師說他自己在給媽媽們講這書時,台下的媽媽們都笑了。因為在台灣的習俗裡,迎娶時理當拿著畫有八卦的米篩來為新娘遮天。拿黑傘,通常是新娘已身懷六甲,八卦氣重會動了胎氣,才改以黑傘替代。呵…看不出古意誠實的大頭仔,居然也是奉「子」成婚!

買了這書後,我有機會親覩這張圖面,又發現一個另一個問題。圖右下角畫了一隻雞,這隻應是在迎娶時的「帶路雞」。而左下角又畫了一隻狗,這一左一右,一狗一雞,是暗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呢?還是取「雞犬不寧」的意思呢?這裡頭應有著圖文所沒道出的故事吧!

寫於台東至台北環島之星列車11車25號

ps.關於迎娶民俗可參見《臺灣生活圖曆》,呂理政 主編,黃金田 繪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46頁.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火曜日蒙太奇推理劇場


動漫研究課邀請陳弘耀老師演講,講到關於「蒙太奇」的技法,簡言之所謂「蒙太奇」就是利用兩個不同的鏡頭產生新的意義或聯想。當場我實作了一下,於是在課堂上拍下這兩個鏡頭,應該就是「蒙太奇」吧!這兩個鏡頭說明了,凶手躲在現場,真相只有一個,到底是誰踩了我的皮鞋?一場Live的推理劇於是上映。



話說,當晚由於和夜間班一同上課,所以在我到現場時,已無空位。我只好到辦公室另搬了兩張椅子,一張自己坐,一張給班花坐。班花因開車送別的學妹先回家,要我幫忙先佔個位,但文學理論課晚了點下課,我又繞去買個麵包,到達現場時已六點半了,能擠進教室已經不錯。該不會要怪我佔位不力,踩我一腳吧?

我連桌邊的位都佔不到,只能倚著牆下坐。才一坐下,紙筆都還未及拿出來,坐在最內側穿著深藍套裝的Camilla學妹遠遠地用唇語和我打招呼。我雖略懂唇語,但得在一定的距離內,隔了那麼遠實在不知她在說啥!Camilla學妹大概也感受到我的不解,只好加上手語,用大拇哥和二拇弟環一個圈,中山娘、四小弟、小妞妞三根豎起,嘴唇拱成一個O字型。我總算看懂了,也意會了先前她的唇語,原來是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敗給她了,打聲招呼用了日語、唇語、手語、英語,真是費解!中場下課休息時,她打從我面前經過,我忍不住損她一句:「來旁聽的吧?旁聽還佔那麼好的位置?」有可能是她挾怨報復?

上課時坐在Camilla學妹右手邊的阿君學妹也打從我面前經過,我這位置像是劇場門口收票的,進出都會經過。照片上看不到阿君學妹,因為她個子嬌小,很容易隱藏在人群中。雖然如此,我每看到她就想起「魯邦」。倒不是她和「魯邦」長得像,而是她借走了我的「魯邦三世DVD」。那是好幾個星期的事了,照理早就看完才是,她這行為比較像劉備,我見了她自然要追討的。或許我不該追討得太急,許是逼她急了,反踩我一腳?

以上三人都有可疑。再看看留在鞋面上的鞋紋,非常的細密,這應不是運動鞋。班花目前沒兼工作,成天在台東跑來跑去,應是穿運動鞋的。阿君學妹呢?小不點潑蹦亂跳的樣子,應也是穿運動鞋。Camilla學妹呢?有工作,今天來旁聽還穿套裝,總不成穿運動鞋來搭吧!答案已呼之欲出,真相終要大白,踩我一腳的那個人……就是妳!

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無套階級革命宣言


這週的圖畫書課邀請賴馬到校演講,我是第一次聽賴老師演講,覺得賴老師準備相當充實,為了介紹自己的圖書故事,還特意安排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二個小時絕無冷場,雖然班花在一旁抱怨說怎麼和以前講的一樣,但誰叫她要來旁聽,我可是覺得很生動有趣,聽到居然忘了讀晚上阿寶老師的講義。

不過,演講結束後的同學提問,不禁讓人額頭上多出了三條線。同學問說:「賴老師,請問你的射日那本書要去哪買,為什麼書局都買不到,我找了好幾家訂,都說訂不到。」賴老師當場傻眼!還好這位同學也是旁聽生,看得出來她真的很喜愛賴馬的書,對圖畫書充滿熱情,便不好苛責。

然而從這個提問,也讓我們看到台灣圖書畫的幾個問題。首先,居然有人到現在還不知道台灣有些圖畫書是以他媽的套書的方式直銷,不在書店零賣。其次,這個不知情可能是城鄉差距所造成,因為那些勢利的推銷員,大概不會為了銷幾套書跑一趟台東吧!另外,這位同學大概也不會使用網路,或不曉得運用網拍,我晚上回宿舍想起這事,就在網拍上搜了一下,就找著《射日》這本書了呀。最後,得向這位同學說聲抱歉了,這書我下標了,我其實追這書也蠻久的了。呵…

台灣出版社的經營困難之一,許多人都認為是因為閱讀人口不多,買書習慣沒養成。我個人認為,套書的直銷方式,其實才反而是造成閱讀人口珍稀,買書難成習慣的元凶之一。出版社當然有成本考量,天底下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因此採用套書直銷的策略。然而,這個策略出於操短線的考量吧,不敢把眼光放遠,格局放大!抬高套書價錢,造成閱讀人口的不普遍,終而成為惡性循環。

在這個不景氣的年代,許多出版社已陸續縮編,是該由有心的讀者來熱絡市場的時刻了。同學們!起來吧!加入無套階級革命,讓套書解套,讓閱讀普及!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愛情靈藥


1.
豢養愛情的人明知這愛裡有毒,卻又好似毒販一般,在粹煉毒品的同時,不知不覺讓自己上了癮。於是,最終死於自己所提煉的愛情毒藥裡。

2.
西方有一種藥,叫「愛情靈藥」,和東方的春藥區別在於不是讓對方喝下,而是自己飲下。崔斯坦誤飲後,伊索德便愛上了他。但藥總有有效期限,三年的效期一過,崔斯坦禁受不住道德的自責,跳離了愛情的漩渦。

3.
藥雖有效期,卻也有副作用。飲下藥的人,自以為藥效已過,其實作用仍在。毒藥一但深入肌髓,便難以根除。在飲下愛情的藥前,要謹慎三思。

4.
東方有一種草,叫斷腸草,專治情花毒。或許也能治「愛情靈藥」的藥癮。但自從這藥草被發現後,一直沒有做過人體試驗,未知可否!

5.
就好像情花之旁長了斷腸草,孤寂的荒漠理當也有甘泉。但有多少旅人能堅持走向綠洲呢?可見並非因為孤寂而豢養愛情,而是未及覓得甘泉,只能飲鴆。
6.
不是仙人,孰能有八風不動的定力!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芬蘭歷史-地理學派〉讀後

一、學派的開創

作為民間故事分類學的前身,芬蘭歷史學派,為民間故事分類研究奠定了理論和方法上的學科基礎。詳讀這篇文章後,更清楚所謂「AT分類法」的由來。
學派的創始人諸留斯˙克隆(1835-1888)和卡爾˙克隆(1963-1933)父子奠定了現代芬蘭民俗學派的理論地位。卡爾的學生安蒂˙阿爾奈的著作《故事類型指南》、《故事比較研究基礎》使芬蘭學派的方法得以發揚光大。瓦爾特˙安德森在1914、1916發表的《阿普列烏斯的小說和民間故事》、《皇帝和神甫》將理論應用在研究實踐,成為該學派的代表。

二、學派的理論

學派理論所涉及的領域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 探究故事發生與傳播:探討民間故事的具體產生和傳播途徑以及故事的發展變化,試圖說明民間故事像其他文化元素一樣,也有區域性,有產生地,強調初始文化的特殊性而非共同性。

2. 確定故事原型:學派聲稱: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所有的判斷試圖再造一個傳說的基礎型式或起源型式。這種研究想指出故事起源的時間、地點及其傳播過程。

3. 尋找原型的方法:收集世界上所有的這一故事類型的全部可能存在異體,分析出這些異體的所有組成部份,根據某些一般原則將全部異體進行比較。觀察到各種不同情節是怎樣在傳播中形成。阿爾奈討論過九條原則,它們對於確定一種特徵是否屬于故事原型具有意義。

4. 建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芬蘭學派認為,一個類型是獨立存在的傳統故事,可以把它作為完整的敘事作品來講述,其意義不依賴于其他任何故事。組成它的可以僅僅是一個母題,但可以是多個母題。母題分為三類:故事中的角色、情節的某種背景、單一的事件。顯然,為數眾多的傳統故事類型是由這些單一的母題構成的。為了提供一個基礎來概述這一個地區共同的大量故事儲存,類型索引是必要的。

三、問題與商榷

1. 芬蘭學派學者安德森在論及故事的傳播時,認為民間文學像水一樣,是從高處向低流,由高文化的民族向文化低的地方流,文化低的民俗接受文化高的民俗,不會相反。若吾人據此做研究實踐,那麼首先就會遭遇一難題-如何評斷文化的高低。就以台灣為例,四百年的開發過程中,有漢、閩南、客家、原住民文化,誰敢說哪一個文化高於其他文化呢?平埔族的消失,有部份文化雖保留於台灣的閩客文化中,這是緣於婚姻的文化傳播呢?還是「高」的平埔族文化流入「低」的閩客文化呢?

2. 文未作者引用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一書,評價芬蘭學派,認為「歷史-地理學派只是從情節傳播的觀點來研究口頭文學,從不解釋故事意義,不重視內容和藝術特色。忽視作品的實際內容,更多地著眼於情節的類型,對創作的人和社會歷史條件認識不足,作品往往成為一種自生現象,實際上沒有接觸到民間文學作品歷史發展的真實過程。」然而,個人以為著重於情節的增刪、不解釋故事的意義,不重視藝術特色、不知創作者、不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作品往往自我生成,這不正是民間故事的特色嗎?芬蘭歷史學派的研究何過之有?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日本賞櫻繪本之旅計畫


(圖片取自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網站)

以下是明年春天或秋天訪日預想行程,請大家在此提出討論。未必能成行,但神遊一番又不花錢!離成行還有:


4個月+X年,X=0~N。

第一天
台北->東京

第二天
上野公園賞櫻->國際兒童圖書館

第三天
岩崎智廣美術館->三鷹の森ジブリ美術館

第四天
東京->栃木縣那珂川町->もうひとつの美術館->馬頭広重美術館->馬頭溫泉->南平台溫泉飯店青少年旅行村

第五天
岩村和朗繪本之丘美術館->東京

第六天
(參訪)

第七天
(參訪)->表參道->臘筆屋書店->新宿->東京機場->台北

備註:
1.東京宜住新宿較為方便。
2.未確訂班機,所以無法排定第一天行程。
3.參訪學校也未確認。除參訪行程,其餘行程都適合攜家帶眷。
4.第四第五天那珂川町行程,距東京約1.5小時火車行程(含轉車)。
5.晚上的活動尚未規畫。

補充一:

2008年6月在岩崎智廣美術館(安曇野館)的戰利品,當日就只這個行程,我居然沒多去看原畫,全耗在賣場裡買商品。以上大約17,000日圓。這回的行程,除了岩崎智廣東京館,還有吉卜力美術館,岩村和朗美術館,每館都設有賣場,保証大家刷到爆!請多備幾張卡!

補充二:

MOE雜誌2007年7月號上有專題"TOKYO絵本さんぽ(東京繪本散步),大家不妨參考一下,發了那麼多錢出國,總要把預習功課備好!要玩的,要買的,都在這裡啦!

東京散步(MOE,2007.7)

2008年12月4日 星期四

東大男舍驚魂記

最近報告挺多,每做完一個報告,雖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但在下課後拖著疲憊回宿舍的途中,反而覺得空虛寂寞。由於晚上阿寶老師課停課一次,一大早的圖書書課報告結束,似乎今天也就結束了。將書籍整箱拖回宿舍,忍不住哈欠連連只好爬上床晝寢。

翻來覆去睡得淺,連做了幾個揮之不去的惡夢,所幸突來的尿意打斷夢靨。翻身起來,宿舍裡空蕩蕩的,學弟們大概都上課去了。在書桌前呆坐一會兒,起身想去廁所,一拉門把,完了!門竟然打不開!大概是學弟出門前,沒注意我在上頭睡覺,將門反鎖了。

這下慘了,雖然晚上不上課,但人總要吃喝拉撒呀,吃喝倒也罷了,拉撒怎麼辦?特別是在這緊急關頭!冷靜,冷靜,這時候遠火救不了近水,最不得已的情況下,房裡還有塑膠袋和保特瓶。哼,學弟的保特瓶正巧喝空了,誰叫他反鎖了我,1公升的瓶子夠大了,但口徑似乎小了點,我得另謀他策才行。

我開始想向外求援,但手機裡的電話有限,翻了電話名錄,有班代的電話,可是她是女生進來男舍反倒危險。QQ一下小張,果真是遠火不救近水,居然叫我從窗口尿出去,肥水豈可隨便灑落外人田!此時此刻還是得靠我偵探的本領、推理的腦筋。我曾經打過手機給學弟的,在開學時,再翻通連紀錄,手機太舊,紀錄的功能有限,只存了最近撥打的十個號碼。我不得不去翻翻學弟的抽屜,總算被我找到一張申請單據,上頭就有他的行動號碼。

電話撥通了,響了三聲有人接聽,但我還來不及出聲,就被掛斷。再撥,已進入語音信箱。大概在上課吧,無遐接聽。我急了,開始夾著雙腿在房裡打轉。這一轉才查覺,原來一直貼在牆上那張沾滿塵埃的公告是學校各處室的分機號碼,再仔細往牆上一瞧,延著電話線居然讓我發現電話機,原來房裡一直有可以撥打和接聽的電話機。我拿起話筒,這時已顧不得擦拭上頭的灰塵了,按著公告上的號碼撥給了舍監老師。不多久,門開了,舍監老師站在門口,真呼跨張!還說上回二樓也有一間寢發生這樣的狀況。我夾緊著雙腿連翻道謝,但他似乎也執意要將故事說完。

待舍監老師離去,我如履薄冰地施展凌波微步往廁所去。站在尿斗前將憋了一個下午的氣,暢快地宣洩。噓~冷風從窗外吹來,一股空虛又襲上心頭!

寫於2008.12.4台鐵1056車次3車23號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對獎


四點鐘不到就到了知本校區,走入研究室,本班的班花就要我拿出回台北的車票。班花接下來連續兩週都要回台北,有了上一回同車鄰座的經驗,這時居然把火車票當彩券。
班花先拿出票來,是3車13號,我從皮夾裡也取出票來,當然要瞇一下牌,開玩笑好歹也挹注了720元,總得要享受一下瞇牌的樂趣。噫~有個3,再瞇又是個3,掀開底牌原來是23號!可惜,沒對中!只好期待下週開獎。
下週的票我已買了,班花說她也刷了卡只是還沒去取。不過我是5,6車,中獎機率應該不大。不過也難說,像上週有個媽媽帶著孩子佔走我在3車的位,要求我和她換位,這一換竟然換到9車去。神明保祐,開個明牌別開玩笑!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海角退件


今天終於偷偷看了海角七號,
看完了,心情也盪到了谷底。

我沒有感動、沒有哭泣,
心裡只有悔恨和澈底的瞭解,
幾行的情淚洗刷不去負心的罪名,
幾句相思也不過是文人的雕蟲末技。
時空的距離讓相思變得美麗
但這庸俗而自私的美麗又如何能與高尚而委屈的成全相提?

不再寫信了 不再提筆了
對於虧欠一切都是惘然
猶在那國境之南的妳說得對
我欠妳的永遠難以償還!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五十年來中國俗文學的進程>讀後

由於「五十年來中國俗文學的進程」(以下簡稱<進程>)一節篇幅較為短小,所以我另外找了「中國民間文藝學的發靭」[1]互相參照(以下簡稱<發靭>)。<發靭>一文認為把民間文學當做一門學問來進行探討,是近現代以後的事,因此文中分為一、晚清學者的民間文藝活動;二、五四前后的歌謠學運動;三、三十年代的民俗學運動;四、四十年代解放區的民間文藝活動,劃份四個時期來溯源。 略整理如下:

-、晚清學者民間文學理論、神話理論的萌芽,為其後的現代科學意義的民間文藝學的出現,打下基礎:
1. 晚清學者已給予民歌和神話較多的注意。
2. 已能從傳統經學中將國風抽離,視為是古代民間的藝作品。
3. 採用西方神話語言學說、人類學說、來解釋神話的由來和性質。

二、五四前後的歌謠學運動,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民間文藝學的開端:
1.1913年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就提出成立「國民文術研究會」的建議。
2.1918年2月,北京大學在<北大日刊>上發表徵集歌謠的簡章,開始歌謠徵集活動。
3.1920年冬北大文科教師組成歌謠研究會。
4.1922年12月由蔡元培發起,劉半農、沈尹默編輯,開始印行《歌謠週刊》。1925年6月停刊共出96期。
5.歌謠研究會還編印了《吳歌甲集》、《吳歌乙集》等8種叢書。

三、三十年代以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為基礎的民俗學運動,成果豐碩,把民間文藝搜集和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1.1926至1927年,北大一些教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成立「民俗學會」。
2.1927年11月學會創辦了《民間文藝週刊》,由董作賓與鍾敬文編輯只出12期。
3.1928年3月改為《民俗週刊》,由鍾敬文、容肇祖、劉萬章編輯,到1933年6月停刊共出到132期。
4.1936年《民俗週刊》復刊,改稱為《民俗季刊》,因戰事只出8期。
5.在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的影響下,各地成立相應的學會。浙江鄞縣婁子匡主持「民間文藝研究會」。
6.鍾敬文到杭州發起「中國民俗學會」。并編輯了《民俗學集鐫第一集》。
7.1932年8月鍾敬文、婁子匡接著編纂《民俗學集鐫第二集》。

四、四十年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啟示下,樹立起重視民間文藝、尊重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新風尚。

比照兩篇文章後,更清楚近現代民間文藝學發展的來龍去脈。但也因比照而發現以下問題:
1.<進程>一文提到:「北大的歌謠,中大的民俗,與杭州的孟姜女,這不僅是三個發表機關,而且亦是三個有組織的研究機關。在我國民俗學運動的陣營中,這是三大據點。」這三大據點分別分佈於華北、華南、華中,然而,既是三大,在<發靭>一文中卻獨漏華中之《孟刊女月刊》,不知為何?

2.<進程>一文溯源五十年來的發展,此所謂「五十年」當指「國民政府成立」後之五十年。然而,所列舉書目只止於民國三十六、七年,三十八年後之發展並未論及,令人對「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民間文藝學或俗文學發展深感好奇!^^

[1] 見《民間文學導論》第七章第二節,劉守華、巫瑞書 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5月第2版。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商業和技術之外

(照片擷取自活動首頁


中午從「黃春明與鄭清文童話研討會」開溜,反正大會沒提供便當,也只能開溜到外頭吃飯。走出市圖外,建國南路上居然無北行的公車,只好打車直達先施百貨。百貨公司附近居然也沒什麼吃的,台灣最近真的很蕭條呀,只好去吃麥當勞的快樂兒童餐。只要有希望,還是能快快樂樂。對下午在先施百貨二樓的演講,此時此刻猶然充滿著希望,原來有一批人默默地在為台灣努力,原來台灣的動畫也已在國際上揚名!

發表會的議程分為三個單元,「Autodesk新產品展示與應用」、「蝕憶巨獸動畫製作展示與經驗分享」、「海角七號電影視覺特效秘辛」。

第一單元介紹了一些動畫製作軟體的新功能,這理所當然,主辦單位供吃供喝,有摸彩有小禮物,間還穿插海角七號樂團的餘興節目表演,人家打一下商品廣告也是應該的。主講人邊介紹軟體新功能,還邊做示範,對這些軟體雖然很陌生,而製作又是一項專業的領域,但我居然沒有睡著,還聽得津津有味。

第二單元主講人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動畫從發想到製作的構思,以及構思如何能成片的艱辛歷程,因為現場看起來有很多還是視媒製作的學生!這不無激發鼓勵的作用。可惜,主講人自己似乎太投入於製作,據他說熬夜工作後,還是因自己的喜愛試作一些短片,不難嗅出他有許多發想,但在演講場合裡,缺乏表達的能力,足以講上兩個小時的內容,讓他不到一小時就給說完,還只得提前結束這個單元。

稍事休息,吃個主辦單位準備的下午茶,很豐盛兄弟飯店的唷(餐巾紙上打的mark),重頭戲來了,負責「海角七號」3D動畫製作工程的負責人現身說法。然而,看戲就是這樣,期待得愈高失落也就愈深。演講和上課的經驗告訴我,他跟本沒有準備。我自己若在課堂上講了一半,臨時插播想讓學生看個什麼,翻檔案翻了半天,若沒能立刻找著,我會覺得很心虛,當場翻得面紅耳赤的。但今天的主講人,居然能夠臉不紅耳不赤地在資料夾之間切換過來、尋找過去。就這麼耗了足足一個鐘頭,還是在說那艘船,我雖然「不愛國」地還沒去看「海角七號」,好歹在前二天為來聆聽這場講座有偷偷瞄過那艘船。作為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它沒有真假可言,也許說不定接下來就是動畫片呀,但是和接下來的鏡頭一銜接,應該就能立刻知曉那艘船是假的吧,甚而,也能體會在台灣製作經費短缺的苦心!但假的就是假的呀,假的東西,不會因事後的說明、補充就變得比較真!花了三十萬經費製作的船只為了一個開場的鏡頭,的確相當不容易,但觀眾可不管這些,觀眾也不知這些。


搭公車回家的路上,我延途在想,和我看的國外動畫作比照,台灣的動畫能在國際上得獎,會不會只是如宮崎駿所說的「運氣」罷了?在場聆聽的台灣動畫同好的一群,除了商業、技術,是否有人懷抱熱情?

§
「畫畫也是。只要夠認真,畫個一陣子也就有一定水準了。我勸大家在投入這一行之前,趁著還有自己的時間多多充實自我,把看事情的角度和價值觀等基礎原則弄穩一點。」

「在漫長的見習、修業時期裡,你只有靜靜等待發揮的時機,而那種機會極其難得,除非有用不完的好運氣,否則可以說是不可能。」

「等待是很累、很痛苦的。可是相反的,你便該繼續堅持意向,不要失去自己的獨特之處。…用『這樣賺多少錢』的標準來衡量生活,然後任「收視率」來擺佈你對作品的喜怒哀樂了。」
引宮崎駿《出發點‧關於動畫製作‧在談「動畫技術」之前》,頁42。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老父親的山


未來兩週有二個報告要準備,心理分析的文學批評和安野光雅的圖畫書,份量都不輕。偏偏在上週收到大竹桂子女士的來信,信中提到上回在亞洲兒文大會時送我的書,問我是否已譯成中文,她想捐書給四川災區的孩子作為耶誔節禮物。讀到信上大竹這樣的義舉,我實在不好拒絕。我記得在兒文大會時,有向她特別強調「できれば」,意思就是「如果可能的話」,我可以幫她譯成中文。大概是我的日文太破了,她沒了我的意思吧!現在騎虎難下,也只好硬著頭皮潦下去。

今天著手寫譯稿,寫到一半,我從故事中憶起自己的童年,在我孩提時代,我的父親也是墾山的人。墾山是很辛苦的,家裡雖然也有幾畝農田,但會去墾山多半是因為農田的收成不足一家糊口!

父親身為家中的長子,所有農務全擔在他一個人肩上。母親常拿父親為鑑,要我們認真讀書求上進。據說父親自幼不喜讀書,老是惹爺爺生氣,有次爺爺氣得拿起扁担追打,直追到濁水溪畔,父親竟不懼那滾滾濁水,踏水渡溪逃到對岸,又氣得爺爺望溪興嘆。「不讀冊的人就來墾田埔」,爺爺當年這麼說。所以父親只唸到高商畢業,而叔叔則在父親的供給下,無憂無慮的唸完大學。我不曉得父親是否後悔自己當年荒廢學業,然而,農事再忙,父親從不讓我們下田幫忙。

至今依然印象深刻的,有一天中午,母親問我要不要一起到山裡給父親送飯。我反正也是好玩,就陪著母親走一趟。母親裝好飯盒,戴著斗笠,繫上包巾,帶我從現今被勘定為八通關古道的小路走入山中。頑皮的我手握竹竿,隨興揮打路旁的花花草草。突然,草叢裡有個東西縮了進去,我也趕緊縮到母親身後,一尾黑得發亮的大蛇從草叢裡悠遊出來,就打從母親和我面前經過。母親要我不怕,還說這是山神。我們等牠經過了才繼續上路,不久就到了一處山坳。我忘了母親是否大聲叫喚,又好像是種默氣,我們等沒多久,我就看到父親從竹林裡鑽了出來,泥黃的汗衫都濕透了。我陪著父親吃飯,其實是父親看照著我,母親則鑽入竹林裡代父親工作。

父親吃完飯後,喚母親出來,我便隨著母親回家。延途我緊依著母親身旁,深怕又見到那尾黑蛇。而我心中也默默地祈盼著,如果黑蛇真是山神,請護祐在山中工作的父親平安。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大熊貓和陳水扁的民調


請協助填寫以下問卷,沒有小禮物拿唷,沒辦法,馬大區長沒把經濟搞好!



<彼得與狼>觀後心得


按動畫研究課程的進度,本週應是討論<彼得與狼>,課目和先前預定的略有更動,這還是從同學哪兒得知的。記得期初時,已將這學期要討論的影片都先找齊,並沒有這一部。於是上網去搜,找到了2008年奧斯卡動畫獲獎作品,我猜大概就是這個吧。主片長只是32分鐘,趁著下午讀不下書,泡杯茶就在電腦前觀賞。

在觀賞前,心裡就先有一個疑問,老師讓我們討論這部影片的用意是?我們該從什麼角度來切入?得知關於「彼得與狼」這個故事,大多是從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劇。而這部由蘇西天普頓所導演的偶動畫,被介紹為「當交響樂遇到偶動畫‧視覺與聽覺最精采的體驗。」於是,我對問題的追尋便由此而生,這影片是要以偶動畫來具象化音樂嗎?

可能一開始便抱持這樣的疑問,所以我從對音樂的詮釋切入觀賞,遂讓我對這部作品感到非常失望,若不是喝著烏龍茶,說實在的,在動畫開始十分鐘時,就已睡著。普羅高菲夫的音樂,比這動畫精采太多了。這動畫簡直是拿普氏的音樂當音效和配樂而已嘛。(若堅持要用看的,我極力推薦阿巴多的DVD版本。)

於是,我得換另一個角度來切入。我把影片再流覽一遍,我發覺這部偶動畫改寫了故事的結尾,這個結尾是導演的創作,男孩最後理解了狼的心情,不忍任牠成為馬戲團的小丑,或成為砧板上的香肉。男孩以同理心,以英雄惜英雄地放走了狼。(好一部「捉放曹」!)從這個結尾倒回來思考,這裡頭應該有很多感情戲,而感情戲的表演,得憑表情、肢體,然而,偶角相對於繪畫,大多面無表情,肢體也僵硬缺少變化。換言之,導演在這裡,選擇了最困難的媒材,試圖呈現最內心的情感。

以下我簡單舉男孩、貓為例說明: (請按圖片看更多說明)

彼得與狼-男孩

全篇故事的主軸以男孩為主,其中又以男孩的心境來敘寫故事。寫男孩沈著剛毅、屈辱自憐、開朗機伶、以及和狼的惺惺相惜。這些全都是內心戲,而這些內心戲都以眼神來傳遞。

彼得與狼-貓

影片中最爆笑的是貓,從牠的體形、姿態,表現出牠是一隻高貴而矜持的貓。然而,一對照牠想捕捉鳥、和被狼追的姿體動作,高雅和卑微之間形成的落差,造就了滑稽而諷刺的效果。

至於,其他動物當然也都各有表現,只是受於時間、篇幅無遐一一細論,惟盼藉此與同學交換心得!

2008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八卦心得


上週四課堂報告時間稍稍被同學耽擱了一些,輪我報告結束是已是十二點十五分。事先打的火車票是下午一點二十分發車,我得先回宿舍取行李,再走到市區公車站搭12點45分的公車到火車站,時間上實在有點緊急。所幸,好心的學妹出面協助,願意載我到火車站。我背著背包,手拎著行李箱,兩個人二個包一件行李,騎乘一台小綿羊,實在辛苦。很感激學妹,給她添這樣的麻煩,真的很不好意思。延途就在想,這要怪都得怪同學,報告時沒注意時間,這趟趕車的路程得寄在她頭上才是。

一點零五分,抵達火車站,還有充足的時間可到便利商店買個吃喝的東西。踏入車站大廳,我猶氣喘吁吁,一旁有人叫住了我,不是別人,正是同學。這還不巧,台東車站就那麼丁點嘛,車班又少,遇上熟人本不意外。同學下週要出國,我得問問她行程上不上杭州,託個東西。已經開始剪票了,沒時間細究,同學問我坐幾車?我拿出二週前預先打好的車票來,是3車18號,同學也秀了一下自己的車票,也是3車,20號,就是隔座。這種巧合,可不是天天有。一列火車10節車箱,五六佰個位置,我在台北打票,她在台東打票,居然還能打在一塊。我當然不能說這就叫緣份,人家可是名花有主的,要怪只能怪台鐵的班次實在少得可憐。

五個半小時的車程裡,花了2個小時QQ,邊吃了個關山便當,1個小時不小心睡著。其餘時間就和同學討論功課兼八卦,自然是八卦的多,討論的少!回來後,我又把八卦,八卦給朋友聽。事後檢討,自己也覺得不妥。希望下回台鐵不要再把我們排在隔座。

話雖如此,和同學的八卦裡還是稍有心得,我發覺,我自己絕對不是個「因人廢言」之人,但我肯定是「因言廢人」之人。源自於一種對文采的鑑賞,對文字的敏感。某些人雖素昧平生不曾謀面,但讀其文已知其人!

(照片說明:當日早晨上學途中於橋上拍攝。)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關於宮崎駿<魯邦三世>的報告

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餘裕地完成報告,故將報告提綱和範例張貼於此,歡迎大家提出問題討論。

關於這回的報告我是這麼籌思的,雖然在課堂上只指定觀賞由宮崎駿製作的魯邦三世第二長編-<卡利歐斯特羅之城>(以下簡稱<卡>片),但會有這部動畫的產生,其實牽涉了當時其他魯邦三世的電視系列以及宮崎自己對這些動畫的看法,所以我的報告由外在相關的資訊介紹起,逐步進入宮崎的<卡>片,並依照課程預定主題,以<卡>片為例,指陳片中的水平與垂直運動,略分為以下六部份:

一.宮崎駿與魯邦三世的動畫製作
二.宮崎駿對魯邦三世的看法
三.カリオストロの城的企劃~影片流覽
四.水平和垂直運動
五.觀賞心得
六.結尾


一.宮崎駿與魯邦三世的動畫製作

藉由以下的資料,幫助我們了解魯邦三世動畫的所有作品,宮崎<卡>片完成於1979年,在此之前已有電視第一系和第二系列,在電視第一系列中,宮崎被大塚康生羅攬進入"Aプロ演出グループ"參與製作,特別是第一系列的後半,已都由"Aプロ演出グループ"來接手。

然而,從1977年開始播映的電視第二系列(亦稱之為新魯邦),3年間共155回的動畫裡,宮崎只以照樹務的筆名製作了145,155回,此其間,宮崎對新魯邦多有微言。

參考影片:155回之一,155回之二,155回之三


二.宮崎駿對魯邦三世的看法

(1)魯邦確是時代之子

•原文ルパンへの鎮魂歌
•對新魯邦提出的批叛,新魯邦已非宮崎駿心目中的魯邦。
•載於Animage 1980年十月號。
參考資料
宮崎駿<出發點>
宮崎駿發言集http://homepage3.nifty.com/mana/miyazaki-lupin.html

(2)魯邦確是時代之子要點整理

•故事角色是時代之子,角色性格會隨著故事的展開,而敏感的表現出時代感。
•魯邦三世當年是走在時代尖端的新節目,最大的賣點是<實証主義>,在以前的漫畫裡都只是象徵性的畫個樣子,我們則是盡全力務求畫得逼真。
•在魯邦的性格設定方面,也加入了走在時代尖端的一種慾望。剛開始的魯邦-屬於冷漠的世代。(說起話來輕鬆隨便又吊兒啷噹的魯邦因此而產生。)組織更換後的魯邦-消除掉冷漠的感覺。魯邦-只是運用智慧和柔道,永無休止地追尋著目標。次元-個性溫和的豪爽男人。五衛門-不合時宜的滑稽男人。不二子-不會賣弄低俗色相的人。
•新魯邦連續播映三年,收視率迭創佳績,以生意眼光來看,或許可以算是成功。只可惜,它從未表現出時代之子的特色。

三.カリオストロの城的企劃~影片流覽

(1)魯邦三世的設定

•・服を旧ルパンのように緑に・年齢設定を10歳以上増加・ルパン三世の完結編として物語を設定
•和舊魯邦一樣的綠衣服。
•年齡增加10歲以上。
•設定為魯邦三世完結編的故事

(2)宮崎的三大課題

•解釋電視長編中魯邦予人性格輕佻的既有印象。表層「金.寶石.女」心底激盪著窒息人類的社會機制的憤怒。
•架構魅力精緻的古城和舞台。
•確立以分鏡腳本主導演出。

(3)作品的泉源

•漫畫版「穿長靴的貓」
•「舊魯邦三世」後半的延續
•「國王與鳥」
•中古義大利的山城
•真實的詐欺者-カリオスロ伯爵。
•モーリス.ルブランの<アルセーヌ.リュパンン>
•黑岩淚香的《幽靈塔》。
資料來源:叶精二《宮崎駿全書》

四.水平與垂直運動

(1)運動感覺

•電影的運動和影像一般,可以是實體、紀實的,也可以是風格化、抒情的。所有動作的藝術都包括了各種自寫實到表現的不同動作。
•舞者動作是在舞台三維空間內規劃,電影的景框則有同等功能。

(2)以景框不動為基準的動作

•垂直的動作
向上:自由、躍升的感覺。象徵了希望、歡愉、權力、權威。
向下:象徵了憂傷、死亡、卑微、沮喪、軟弱。
•水平的動作
由左至右:在心理上顯得自然。主角
由右至左:顯得緊張和不快。反派角色

(3)向攝影機前進或後退的動作

•由於我們的眼睛認同於攝影機鏡頭,動作的移動即代表與我們的關係。
•向攝影機而來的動作:代表動作者的強悍和自
•遠離鏡頭的動作:代表退縮,張力減少,壓力減輕。電影結尾喜用。
•大部份電影都以抽離動作作結,不是攝影機抽離現場,就是角色離開攝影機。

(4)攝影機與移動對象的距離與角度

•鏡頭越遠,俯角越高,動作便會顯得慢
•鏡頭越近,仰角,放大及加強速度及動作。

(5)攝影機運動

20世紀20年代以前,電影工作者尚不知道攝影機可以移動,動作僅限於被攝主體的移動。某些德國導演如茂瑙和杜邦的攝影機運動不僅是表面的動感,也帶有心理和主題意義。而這些實驗也使後繼者能以攝影機運動達到以往不能做到的含蓄象徵。

•橫搖
•上下直搖
•升降鏡頭
•推軌
•伸縮鏡頭
•手提攝影
•空中遙攝

<橫搖>
•攝影機架在三角架上,主軸不動,僅鏡頭水平移動。
•為了使主角留在景框內。
大遠景的橫搖鏡在史詩電影中極有效,觀眾能隨鏡頭的移動經驗場景的廣袤無垠

<上下直搖>

•使用原則大致與橫搖相近,只是水平運動換成垂直運動。
•用途也在使主體移動時仍留在畫面中心,或強調空間和心理的相互關系,或加強同時性、因果關係。
•亦可當主觀鏡頭,模擬主角往上或往下看的視線所及。
影片範例


五.觀賞心得

(1)以現實主義為中心

•動畫雖然是個「虛構」的世界,但我主張它的中心思想不能脫離「現實主義」。就算是虛構的世界,總要有些東西能跟現實世界連結,換句話說,就算是編造出來的,也要讓看的人心生「原來也有這樣的世界」之感。(宮崎駿《出發點》,40頁。)
•比較三個文本:<掃煙囪工人與牧羊女>、<國王與鳥>、<魯邦三世>

(2)<卡>片是宮崎所謂現實主義的實踐

(3)重新自譯主題曲


*資料來源與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宮崎駿監督發言集

高畑勲.宮崎駿作品研究所

《宮崎駿全書》,叶精二,FILM ART ,2007年1月30日 第2刷。

《出發點1979~1996》,宮崎駿 著,黃穎凡、章澤儀 譯 ,2006年1月。

《認識電影》,路易斯.賈內梯 著,焦雄屏 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4月第3刷。

《動畫剪輯》,聶欣如 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1月。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追書


大學時代上文字學的老先生曾在課堂上訓斥現在的學生沒他們用功,在老先生讀書的那個年代,圖書並不普及,為了借閱一本書,走一天的路到隔壁村去,那是稀鬆平常的事。借了書只能在當下讀,當時又沒有影印機,因此只能親手抄錄一本,是抄本盛行的年代!反觀現在學生,圖書館就在咫尺,卻經年不曾一顧,哎~世風日下,生心不古!

老先生的一番勸學之言,當時聽在耳裡很是受用,為學正該向先生看齊。效仿先生之勤學,久之,對於書有份特別的情感,必欲得之而後快!是以我不喜歡借圖書館的書,更不喜歡讀影印的書,不擇手段,我必欲讀原書。

曾經我很想看一本書,莫里斯桑達克的《野獸國》。這是一本繪本,我找遍了台灣各家出版繪本的出版社,竟然都已絕版。當時對台灣出版業孤陋寡聞的我,壓根不知道台灣有他媽的套書出版這回事。後來自然知道,原來這書在套書裡,不單賣的。就在我正想放棄,直接向國外購買英文版時,有一天,走過社區大廳,眼角一瞥,書報架上有一個毛茸茸的屁股,我立刻轉身走回書報架前,是了,就是這本,我追尋許久的野獸國,不意得來毫不費功夫。說不費功夫,那是謙虛,其實我對這封面太熟悉了,即便在報架上只露出一截屁股,一看便知是我夢寐以求的書。報架上,雖然貼了一行小字-「閱畢請放回原處。」但這行字實在太小了,小到讓人忘了它的存在,況且當下我也沒有閱畢,抽起了書,趕緊回家。




前幾天,我又追到了一本書,德國作家埃里希.凱斯特納的《兩個小洛特》。知道這書是在河合隼雄《小孩的宇宙》第一章中讀到的。河合隼雄是從兒童文學的經典著作來解讀小孩的內心世界,因此書中列舉了許多兒文名著,可惜有些書台灣並無出版。但我是必欲讀原書而後快的人,我會想將河合列舉的書找出來讀。河合的書在許久前就先被擱下不讀了。就在幾天前去逛一個大型的書店,真是琳瑯滿目的書,光兒童文學的著作也是獨立一層,叫人不知從何挑起。就在這一整列的架上我瞥見「兩個」這詞,我知道是了,又是我在找的書,雖然和河合書內提到的譯名不同(書中譯為「兩個羅娣」),光憑「兩個」加上放在世界名著的架上,我肯定它是,抽出來翻翻內容果不其然!買了一堆書回來,但《兩個小洛特》是第一本一口氣讀完的,讀完後才知道原來埃里希.凱斯特納的作品,已成套中譯出版,可惜只買了單本。

追書,與其說是勤學,不如說是情感上的滿足!讀書自然沒有老先生們勤奮,但對書的喜愛和追尋的那股勁力,自認絕不輸當年走幾個村莊去借書抄書的先生。朋友謔稱:「你不僅擅於追書,還擅於追人。」不知是褒是貶!我不曉得擅於追書者是否也就擅於追人(至少我不是),但我想追書和追人,理論上來說應是相通的,憑的只是一份執著的心,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嘛,因此就我而言追了書也就得了人!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崖上的波妞>觀後


不顧現實的冷峻
不惜化為夢幻泡影
踏浪而來
尋妳
在崖岸上的曾經

宮崎駿的<霍爾的移動城堡>和<崖上的波妞>連兩部動畫長篇的創作,除了一貫的宮崎駿的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在我看來,還有一重要的議題值得探討-這兩部動畫都深刻地觸及了「愛情」的主題。前者,觸探著愛情的時間;後者,觸探著愛情的空間。

<霍>片中的時間是錯置的時間,其中雜錯了三段時間:蘇菲和霍爾相遇的現實時間;回到過去的霍爾的少年時間;因被詛咒變成了九十歲老太婆的時間。第三段的時間和第一段的時間是「重疊」的,隨著蘇菲心境的轉變而浮現十八或九十的樣貌。而現實的時間和過去的時間則是倒置,直到近片尾時,蘇菲一句:「我在未來等著妳。」才讓這重疊、錯置的時間得以被連貫。運用時間的手法,讓我們感受了原來所謂的愛情,是一場在未來的等待!

<崖>片中處理了愛情的空間:耕一和理紗;藤本和Gran Manmare;宗介和波妞。前兩者是大人的世界,耕一因為身為航海員,所以和妻子理紗常兩地相隔,至於藤本和Gran Manmare未知何故也是分隔兩地。大人們雖然相愛,或曾相愛,卻總為因現實之故,讓自己的情感屈從於現實。反觀波妞,她以堅決地追求愛情,不顧一切想和心愛的宗介在一起。不惜,讓世界破了個大洞,不顧自己可能會化為泡沬。懷抱一份最天真誠摯的愛,而且勇於追求!

真是勇於追求!影片的最後,Gran Manmare交付宗介回到地面上只要親吻裹覆波妞的泡囊,波妞就會化為和他一樣五歲大的小女孩。但宗介回到地面時,喜出望外地望著耕一的平安歸來,似乎望了手提著波妞,最後還是波妞主動地彈跳於半空中親吻了宗介。

宮崎駿<出發點>書中曾提到,以今日動畫的技術要畫出孩子跑步的動作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任何動畫技師都做得到,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跑步本身,倒底想讓角色的「跑步」動作傳達什麼?在<崖>片中為這段話做了很好的註解,當波妞從藤本的束縛下逃離時,那一段在海面上乘風踏浪的動作,不正是傳達了她對愛情的追求。如果說<崖>片中的設定,部份受華格納樂劇<女武神>的影響,我認為Gran Manmare是有女武神的影子,而波妞乘風踏浪這段應是女武神的飛行。
寫於6318 子夜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在台灣教育孩子還是得從教育家長做起

前幾日在孩子的幼兒園留言版上,我建議學校改過感恩節,留言如下:

萬聖節與感恩節相去不到一個月.以往小菲力安排萬聖節..很熱鬧,孩子也很開心.可是這幾年.萬聖節漸成為商人操弄行銷的節日,早就走味了.小菲力也讓孩子開心好幾年了...誠摯建議今年是否可免了.改過感恩節吧.這個建議其實早就想說的..一直忘了!節日近了才突然想起.若有礙於行政計畫,先說聲不好意思了!

不想,這樣的建議又招來是非,有位署名《 一個期待萬聖節的小朋友的爸爸 》 留言如下:

萬聖節的活動不是早在期初的活動大事中早已載明嗎?一週前臨時變更計畫就因為某某爸爸的建議嗎?或許有些家長覺得浪費鋪張,或是已經開心好幾年了又何必呢?或許早已經是商人操弄行銷的節日了。但是我們家小朋友今年才開始念幼稚園,今年可是他的第一次耶!在得知變更計畫之前,我們也努力配合,無非是希望孩子有個難忘歡樂的童年記憶。 讓小朋友快樂的過節需要搞得如此複雜嗎?或許有的家長有不只一位小朋友就讀小菲力,而且從愛兒館就開始參與,也許會覺得玩過一次就夠了,也不耐煩了。但是我們這些準備第一次過萬聖節的小朋友與家長就可以犧牲掉嗎?小菲力每年可是都有新的小朋友加入這個大家庭的啊!我以為小菲力應該是屬於大家的...變裝一樣可以利用身邊日常用品讓小朋友發揮創意而不浪費。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被商人操弄的還嫌少嗎?是不是也就算了?起碼,今年父親節,我自己第一次收到小菲力的姐姐們教他親手做的小蛋糕時,是超感動的...看來明年應該會恢復舉行,但小朋友期待的今年....很遺憾,我不是幼兒教育權威,所以我只能煩惱;誰來跟我們家失望的小朋友說聲不好意思?還是請小朋友怎麼包涵?

去年為了學校的旅遊,已招了一身是非,現在再看到這樣的家長,這樣的留言,我已沒有力氣去理會!

劉守華<民間故事的範圍和分類>讀後


劉守華<民間故事的範圍和分類>,此文做為其著作《故事學綱要》的第一章,自有其綱舉目張的功效。書名雖為「綱要」,但全書十二章的論述,遍及民間故事的分類、傳承、功能、類同與變異、敘事藝術、采錄、研究等等,實在博大而精深。而首章論述「範圍」和「分類」之問題,這一論述更是建立在厚實的文本整理和閱讀上。此文不僅提挈全書,更細論了故事、神話、傳說的分野。

就民間故事的「範圍」,劉氏認為國內外的民間文藝學家持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理解,指「民眾所有口頭講述的散文故事」;狹義的理解,指「神話、傳說以外的那部份口頭敘事散文故事」。劉氏以廣義的理解,雖有助於實際工作,但以研究故事學而言,宜採用狹義的理解,原因有三:

1. 各國學者早已將神話從一般故事中抽離,而成為「神話學」的專門研究。
2. 以故事和傳說而論,也已有了比較明確的界說。
3. 丁乃通編撰《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就是按國際學術界慣例,既剔除神話,又努力同傳說相區分,確定中國民間故事的合理範圍。

基於上述理由,劉氏採行狹義的理解,並進而科學地確定民間故事的範圍-「神話、傳說以外的口頭散文故事」。

範圍雖立,但長期以來神話、傳說、故事互相汲取、轉化,易生混淆。有必要將三者加以界限劃分。

首先就民間故事與神話而言,「民間故事中以寫實手法反映后世階級社會的矛盾鬥爭和人民生活心理,與神話藝術的界限十分明顯」。雖然兩者都有幻想的成份,但「神話創作具有不自覺的藝術屬性」,民間故事在自覺的構思上則有增無減。簡言之,區別神話和幻想性民間故事時,應著眼於它們的基本構思。以此而言,台灣「半屏山」的故事,雖似神話一般,解釋了山川自然景觀的形成,但我們若能從故事中情節、角色的構思上去區辨,這當然是一則民間故事。

傳說和故事,有時較難區分,這當中有「故事傳說化」和「傳說變故事」的相互轉化之故。故事體裁本來是以通稱的人物、廣泛的背景展開敘述的,但或由於人們對該故事的喜愛,或為使故事更為信實,便將原本廣泛的故事同特定的人物、背景、實際景觀做了結合,具備了傳說的特徵。反之,像<棄老國>的故事演變,原本的傳說轉變得使人不知它屬於何地,且不知是何人的經歷。完全脫離了人名和地名,便完全具備了故事的特徵。

對於上述「傳說話的故事」和「故事化的傳說」的分類,劉氏以為應將之納為「特殊的兩棲」類型,以利檢索和比較研究。
對於民間故事的分類,劉氏以為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採用AT分類法為基礎,自有其必要性。但AT分類法本身,主要是從歐洲的民間故事中概括出來,未必適用於中國民間故事的分類體系。劉氏引是書鍾敬文的序文:「類型索引的編著乃至根據這種觀點、方法的探索,一般比較不重視故事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的分析闡明。」進而衡較鍾敬文《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分類構想,在《故事學綱要》一書中,將中國民間故事分為四大類:

一、幻想故事(民間童話)
二、生活故事
三、民間寓言
四、民間笑話

此一畫分雖是著重於內容、體裁,但在書中仍列舉有代表性的情節形式予以評述。內容、形式各有利敝得失,而分類也必不可能周全完備,但刻苦勤奮地由文本出發的研究,將能按此綱要為我們組織民間故事相關的理論知識!

2008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大巴六九聚餐


話說阿寶老師請吃飯,席開傳說中的大巴六九。下午四點半我、宇庭到蕙瑄家會合,由蕙瑄開車,先前往機場恭迎玉金和珮熒學姐。據說兩位學姐花了三千多元的機票錢,特別從台北趕來,只為了這一攤(thuann)。接了學姐後便向大巴六九出發,市區的道路由蕙瑄來駛,蕙瑄來台東也好些年了,但駕車還在適應中,試看上頭這張航跡圖(藍色部份為當天航跡),繞了一小圈寃枉路,不是我們不信任,大家各自備妥著GPS導航機、地圖、打電話先詢路,還有小黃的電話全都輸入手機,做好這些預防措施,不是沒道理的喔!


由中興路四段右切入利嘉路之前,宇庭還先下車問一下阿桑,再確認!

開過頭了,阿桑說開入利嘉路兩公里有家小雜貨舖要右轉。實在是太小了,開過了一小段又折回來。


延著台九乙線,就是利民路+科山路,到底可以接上泰安村產業道路。這裡才開始上山的路。


泰安不是那個泰安,毋免驚向前行!延途有許多小心青蛙、小心飛鳥的警告標示。

準時抵達,獨享著百萬美景,還有園主姐姐的神秘小禮物可拿。這個夜景不輸函館和香港喔。

超有個性的園主姐姐,一個人張羅今晚的菜色。真的是一桌滿滿都是菜色呢!

餐桌還未擺滿,這裡是餐廳也是佛院。

來示範一下正確的握姿!

博班的合影囉~只限博班喔,左一的碩班學弟自己剔除,好像還有人高喊阿寶~走開啦!忘了跟學姐們報告,我這相機有單張照片的錄音功能,別不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從山裡逃出來短劇彩排



學生為參加「垃圾減量」的短劇比賽,選了田島征三的<從山裡逃出來.垃圾丟啊>作為底本。比賽日期一拖再延,學生們好像也不怎麼緊張,直到比賽前二天才讓我看彩排。雖然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但卻是很好的教材,將觀看筆記條列如下,留待之後討論:
1. 開場報幕未將劇名、主題述說清楚,說話速度過快,應先寫好文稿,不宜臨場反應。
2. 一開場蝴蝶進場太直接,很突兀,令人來不及反應,三隻小動物的戲全混在一起,角色分不清。建議蝴蝶進場時,唱著「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的歌曲進場走舞台一圈;加入螃蟹、蝸牛和蝴蝶之間的對白。
3. 小白兔拿著報紙從前方跳過,也令人一頭霧水。報紙宜雜亂地黏在小白兔身上,讓白兔變成黑兔。讓其他動物可以誤認小白兔,明確表現白兔變成黑兔的原因
4. 所有動物突然全部肚子痛了,台上一片混亂。建議不要以混亂來呈現混亂,要給觀眾混亂的感覺,但演出仍得有節奏
5. 第二幕媽媽對爸爸和孩子的講話,走位的速度太快,幾乎連在一起。應有些停頓,待爸爸和孩子做出回應-不回應的回應。
6. 垃圾車應往舞台前方再開一小段,再往後退。是車子,不是螃蟹。
7. 垃圾車和小動物的逃命之間缺少擊連。
8. 第三幕安排現場互動,應讓垃圾仍黏在小動物身上,協助現場觀眾將小動物身上的垃圾取下,做好分類。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中了<S/Z>的毒


火車行經花東縱谷,
車箱內嗶嗶的簡訊鈴聲此起彼落。
在虛無的氛圍裡,我也攫取了一則:
「到了嗎?今天又不能和你多說話,真是可惜。」
將手上羅蘭巴特的<S/Z>暫時抛下,
不遐思索地低頭而讀,回覆:
「我已化為妳的耳朵傾聽妳我身體交融的歡愉,
妳我雖無語我因成為妳的身體而傾聽感受無語的底蘊。」

ps.讀寫于2008.10.21.台鐵1079車次6車20號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童謠採集

說到民間文學的採集,讓我想起兒時的一首童謠,距今至少有三十年的歷史,當時周遭的孩子人人朗朗上口的,趁著記憶猶新,將它記下。只唸不唱,以台語發音。

火牛仔車 駛倒退
碰到小姐真歹勢
呼啊呼
阿母阿母阮要嫁
戇囡仔 戇囡仔 住厝做皇帝
皇帝我不驚
警察仔阮阿兄
總統阮親戚
日本仔走狗 幹恁娘

2008.10.21.採集於台北一茗書齋 Jack口述,筆記。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勉力嗑書


「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課堂上輪我報告。原先我認為報告的工作應該持平客觀,按講義內容摘要重點。所以,我準備了兩份資料,一份是對<試論民間故事的義界與特色>一文的題要式整理;一份是我個人對是文的閱後心得。然而,報告時還沒將前言報完,我實在已按奈不住對這篇文章的不滿。於是,將自己的心得攪和著題要,反倒是報得少而批評得多。

由於報告是前一天才準備的,三更半夜找不到劉守華《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一書,只好在網站上搜尋,運氣還不錯,找到了劉守華在2001年後寫的<寄死窟探源>一文。提出報告時,阿寶老師說這書他應該有的,一時讓我覺得很心虛,前一晚才準備的咩,總不成半夜三更去敲老師的門。一個晚上的報告,我忍不住地煽風點火,老師不愧是老師,一直在滅火!這應該也是一種修練吧,為學還是得心平氣和!

隔天一早,在「動漫研究」課上,學妹遞給我一本書,劉守華《比較故事學論考》,說是阿寶老師交付的,這讓我更加徨恐了!向來只有當學生的自己找資料,做報告。老師連夜親自把書找出,還託人一大早送來,這還是頭一遭。揣摩師意,大概是要學生我少發牢騷多讀點書吧!此恩此德,學生我豈敢辜負,趁著隔週要去大巴六九聚餐不上課,不用撰寫心得,我留在宿舍勉力嗑書吧!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當太陽變成藍色


圖畫書課,學妹導讀《圖畫.話圖》,還安排了一項實作-表現一種挑起強烈情緒的情況(蛇、鯊、老鼠、蜘蛛等在攻擊一個受害者)。只能運用色紙、構圖、幾何圖形來呈現。我以為四種動物都要畫入,時間實在太緊迫。又將鯊魚誤聽為鯨魚,心想鯨魚向來溫和,怎會攻擊人?最後,不做鯨魚了,位置留給一顆藍色的太陽。成了這幅勞作的主題-「當太陽變成藍色」。

<試論民間故事之義界與特色>讀後心得

為了報告整理江寶釵<試論民間故事之義界與特色>一文,特別將是文讀了兩遍,說實在有點浪費時間。基本上,這不算一篇論文,作者說:「自覺資料收集當未周全,因此,本文僅作為芻稿。」文末又說:「惟筆者所知實屬有限,願以此就教於方家。」既然都還是「芻稿」,為何出刊發表呢?可能我不是「方家」,所知實屬有限,讀了兩遍仍讀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我知道,若我也寫這樣的文章,大概我的指導老師都會為我汗顏的,江氏是文應該回去就教老師,而不是方家吧。

在任何論文中,為標題下個「義界」應是最棘手的,江氏在前言中還頗有氣魄欲從「本質」上來義界,將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做個區分。但下文分三節「民間故事的傳承」、「民間故事的主題與結構」、「民間故事與歷史的關係」,卻都迴避了直接的義界和特色的發掘。僅在第二小節「民間故事的主題與結構」中,從義界過程歸納民間故事的特色有三:

1. 主角是平凡的庶民百姓,沒有確實、特定的姓名。
2. 題材多來自民間日常生活情境,也有取材神話或傳說加以俗化。
3. 情節要素上小異,主題思想恆常不變。

然而在此之前,卻又沒有任何「義界過程」,也不見其梳理「歸納」。其次這個被江氏提出的特色也大有問題。民間故事中的主角未必平凡,或者既便平凡,在故事中總也有不平凡的際遇,此其一。民間故事或有取材自神話或傳說,甚至取材自已被寫定的文本,但未必是「俗化」的。江氏此說似乎認為神話、傳說雅於民間故事,此其二。民間故事因其以口語傳播之故,情節要素上或有小異,主題思想卻未必恆常不變,這點從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的演變,不難窺知。

江氏在第二小節突然便提出民間文學的特色,和第一節缺乏連繫或辯證的過程。在第一節裡,只不過堆砌了幾位前輩學者的研究,理出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的共同特色,花了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還是沒提出民間故事有別於神話、傳說之處。只在行文中略提到與歷史的關係,江氏認為:

民間故事改變的只是情節單元,並不牽涉”信與不信”的辯證,與歷史關係較遠。神話、傳說則有"信與不信"的問題,主角人物幾皆與歷史相關。

我不曉得江氏如何看待歷史,民間故事難道就不是歷史的一部份嗎?猜想江氏所謂「歷史」可能是指「正史」吧!在後文中,特別是第三節處理與歷史的關係時,也有許多用語上的含糊。未受過史學訓練,可能連「史事」、「史料」、「史實」都還搞不清楚!

另外,我很也懷疑江氏是否真讀過文末所舉劉守華<中國的鬥鼠記與日本的棄老山>一文。在註十四裡,江氏列舉劉氏一文出自《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一書。但出版年、所不詳。怎會有這樣的註呢?我順手在網路上一查,這本書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10 第一版。」對當時的江氏而言,也不過是10年前的書,不至於如此!。未讀過是書就對是著妄肆批評,我以為這不是研究應有的態度。

礙於老師規定心得只能一張A4,所以我也不好再多說。免得白白浪費了唇舌。
PS.加上為寫心得這一回,我竟將是文讀了三遍!
(這裡是A4紙張最後一行)

照片的結構主義


午後四點二十分排定來談結構(在場/缺席)
主講的同學卻尚未將資料備妥(周全/殘缺)
於是一場柏拉圖的對談(老師/學生)
彷彿魏晉似的談玄 任壯思飛闊(有/無)

理所當然始於索緒爾(意指/所指)
繼之便是普洛普的民間故事敘事(主語/謂語)
不知不覺下課的鐘聲響起(寂靜/喧嘩)
下週同一時間敬請期待羅蘭巴特(S/Z)

收拾書抱我走出人文學院(內/外)
驀然回首攝下這張照片(選擇/放棄)

原來這過眼的的華麗
只不過是光和影的對立

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

在民間文學中找到歸屬

去年暑假帶著孩子在日本旅遊時,一起乘坐一艘觀光遊艇。遊艇被裝璜布置成龍宮城的模樣,我於是為孩子講述著浦島太郎的故事。故事一直講到下了船還沒講完,我脫口而出告訴孩子:「剛才我們在船上聽到的音樂弦律就是浦島太郎的歌。」話一出口,猛然驚覺,這首歌在孩提時,我是能唱的,用日語來唱。原來,早在孩提時,阿公說的故事,教我唱的歌,已為我播下文學的種子。我第一次清楚地意識到,原來我和兒童文學的不解之緣,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結下。

阿公生於西元1913年,受的是日本教育。在我孩提時,給我講過許多日本故事,唱日本童謠,也有些台語故事和歌謠。但現在想來,比例上台語的故事童謠遠不及日本的。顯然,對台語文化的維護,的確是不足的。1945年日軍撤台,當時的阿公正值青壯。然而,在日本政府離台後,這一代受日式教育的民眾,並沒有銜接上其他的教育。這一代人之所以對於日治時期較為緬懷,或許是因對當時雷厲風行的國語教育,產生反感吧!相較日式教育和國語教育,對一個1914年在台出生的人而言,日式教育反而較有歸屬感吧!

阿公於六十五歲過逝,終其一生都不會講國語,我從阿公那裡受教最多的是日語和台語。直至今日我仍然記得阿公說的一則故事和一則謎語。話說:

從前從前在深山裡有一座廟,廟裡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小和當要老和尚說故事給他聽,於是老和尚說:「從前從前在深山裡有一座廟,廟裡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小和當要老和尚說故事給他聽,於是老和尚說:『從前從前在深山裡有一座廟,廟裡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有一天小和當要老和尚說故事給他聽,於是老和尚說:……..』

這則故事可以就這麼無窮無盡地演繹下去,盡頭是什麼呢?小小年紀的我已覺得有趣,長大後讀了書,才知道這便是一種寫作遊戲,是一種後設的書寫。後設寫作也不是只有西方、現代才有的,口傳文學一樣可以後設,可以後現代。

另一則謎語是:

一個囝仔黃酸黃酸(面黃肌瘦),拿柴戳尻瘡(屁股)。(猜一種水果)

謎底是芭藥。雖然只是一則謎語,但從謎面上我們彷彿看到過去農村生活的景象。在那個時,芭藥是農莊裡很普遍的植物。農村的孩子,營養不良,所以面黃肌瘦。在大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活潑而頑皮。一則台語謎面,其實隱含了許多謎底之外的訊息。可惜我只記得一則而已,當時阿公隨口便能出上十多道題,有些光謎面就十分艱澀,不是小小年紀的我能懂的。

台灣的民間文學便是在當權者的教育政策的箝制下漸漸的消亡了,雖經幾位前輩學人的努力,保留了部份,但應是九牛一毛而已。讀了胡萬川先生「何謂民間文學」後,對民間文學有一份找到歸屬的認識,好像是迷途的孩子終於找到了回家的路一般,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將不再是去問什麼是家,家在哪裡了,而應是堅毅的踏上歸途。收集、和整理已是台灣民間文學的當務之急。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魯邦的現實性


因為準備動畫研究的報告,這兩週先後看了《國王與鳥》與《魯邦三世劇場版The Castle of CAGLIOSTRO》。《國王與鳥》在台灣或譯為「牧羊女與掃煙囪的工人」(見宮崎駿《出發點》一書),改編自安徒生童話,描述某王國的王宮裡的三幅畫-國王、牧羊女、掃煙囪工人,每天深夜畫中人物便能活了起來,國王喜愛牧羊女,但牧羊女鍾情於掃煙囪工人,一天夜裡,掃煙囪工人帶著牧羊女私奔,國王發現後派遣全國的警察追捕,一對愛侶從此在逃亡的路上相依相戀。

誠然,宮崎駿的《魯邦三世劇場版》無論在舞台設計、或角色設定、情節安排上,有一部份均仿自法國動畫大師保羅.葛林莫(Paul Grimault)的《國王與鳥》。仿間的說法,甚而說《國王與鳥》是吉卜力工作室的起點,影響宮崎駿一生的動畫創作。叶精二《宮崎駿全書》指出宮崎電影的特色之一-舞台高低差的設計,包括《穿長靴的猫》的魔城、《未來少年柯南》的三角塔、《魯邦三世》的CAGLIOSTRO城、《神隱少女》的油屋等建物,靈感的起源之一,都是來自保羅.葛林莫(Paul Grimault)的《國王與鳥》。

然而,個人以為,在舞台的設計上或許相仿。但是《國王與鳥》和《魯邦三世》仍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這差異成就宮崎駿自己。這之間的差異在於,保羅.葛林莫以其動畫呈現安徒生的童話世界,在角色、情節、主題上,它仍是童話的。而宮崎駿以其動畫描寫人間的黑暗與光明,雖有動畫的跨張,但它其實是寫實的。從國王這一角色的設定,便可區判。《魯邦三世》三世中的國王,一樣是個暴君,但卻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當其惡行被揭露時,還有許多人不願相信,或是利害與共,或是不敢置信,這些人寧可姑息養奸。於是國王可以繼續為所欲為,法律、道德都站在他那邊。魯邦,所代表的僅只是微薄的情理,如何能與被蒙蔽的法律和道德抗衡呢?

重情重義的俠客,最終消滅了假仁假義的權貴,早已是小說、電影中陳舊的主題。但是它仍是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時至今日,司法公正、輿論嚴明的現代社會,仍然有許多披著羊皮的狼躲在暗處,不,不,應說牠們就在「明處」,在政府機構裡、在上流社會裡、甚至在學術殿堂裡。但法律總有漏洞,道德早已淪喪,輿論任憑操弄,為之奈何?唯有期待像魯邦這樣的人物出現,才能與之對抗!不然,只能像掃煙囪的工人帶著牧羊女逃向虛幻的童話世界裡!

註:聞某學院教師搔擾女學生,為是心得,憤慨寄懷。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魯邦三世主題曲

作詞/橋本 淳作曲/大野雄二歌 /ボビー

しあわせをたずねて わたしはゆきたい

(我想和你一起去追尋幸福)

いばらの道も 凍てつく夜も

(不管路途多麼坎坷 黑夜多麼冰冷)

二人で渡ってゆきたい

(我想和你一起去流浪)

旅人の寒い心を 誰が抱いてあげるの

(誰來溫暖旅人寒冷的心)

誰が夢をかなえてくれる

(誰能讓我的夢想成真)

炎と燃えさかる わたしのこの愛

(我對你的愛像熊熊燃燒的火焰)

あなたにだけは わかってほしい

(我只想讓你一個人瞭解)

きずなでわたしを包んで

(請將我緊緊地繫在你心)

荒野をさすらうあなたを 眠らせてあげたいの

(我想讓飄泊荒野的你沈沈入眠)

流れ星はあなたのことね

(你卻像劃過天際的流星)

炎と燃えさかる わたしのこの愛

(對你的愛像熊熊燃燒的火焰)

あなたにだけは わかってほしい

(我只想讓你一個人瞭解)

謎めく霧も晴れてゆく

(謎樣的煙霧也將漸漸放晴)

PS.劇場版的DVD片頭主題曲的譯文有些奇怪,也未唱歌詞的後半段。只好勉強自己翻譯,希望妳會喜歡這首歌。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安野光雅《繪本三國志》開箱文

上週在搜集安野光雅的資料,準備圖畫書課堂的報告。無意間在網站上得知就在今年四月,安野發表新書《繪本三國志》。安野對人文歷史的視野,從歐美轉向中國,畢竟中國還是個文化大國!

網路上的圖片很不過癮,很想看看這本書的內容,當下就在日本的amazon下訂。這回大概是最快速的一次了,9月29日下的訂單,10月1日貨品已經由FedEx送抵大樓警衛室,不需望穿秋水,苦苦等待書本的到來!

國外的貨品能這麼快寄達,應該還有另一個原因。我發現訂單的全額不能超過台幣五仟元,超過多半會被海關扣留;其次,最好不要和香豔火辣的DVD一起訂,據說某些不肖海關人員也很愛看,所以得等他們看完了才會放行,若不好看就罷了,好看的他們逕行以違害善良風俗,查扣!
廢話少說,開箱吧!


準備好鋒利的刀片,國外寄來的貨物,那膠帶特別的黏。


打開紙箱了,噫《繪本三國志》呢?上面二本是順便買的,《繪本三國志》的外包裝也是厚紙板,被壓在二本書下,還看不出來。

轉過身來,讓我瞧分明,看仔細!

將書從外書殼抽出來。

原來書殼有二層,一個是厚紙板書殼,在裡一層是印了「孫權決斷」圖樣的書殼。書本內頁的編排和安野光雅前二本《絵本シェイクスピア劇場》、《絵本平家物語》一樣,右頁文字說明,左頁插圖。

啪!看倌們,話說天下的書闔久必開,開久必闔,我還是獨享去!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妾身未明的民間文學

<論民間文學的學科認知與研究方向>一文,基本上是有感於民間文學的「敏感性」而作。長期以來,雖有民間文學這門學科,但是在學術的殿堂裡,卻又不受重視。以台灣為例,從80年代以來,各大專院校紛紛設立區別於中國文學系所的台灣文學系所,迄今為止,約莫一、二十家,但有別於「正統」文學系所的民間文學系所,卻只有花蓮教育大學一家。或許誠如作者所指陳,正緣於民間文學代表「普遍民眾」的心聲,民間文化的縮影。」於是遂成為各界可資利用的跳板或工具-「專制時期可以采風資政,或因利導俗。民主時期甚至可以突顯民粹,或藉以媚俗。」即便硬被拱上學術的殿堂,仍在「傳統上認為不登大雅之堂,而心存輕蔑。現代學術則肯定俗文化的重要卻又徘徊於流行文化與通俗創作之間。」身處於社會或學術的大家庭裡,妄身未明的民間文學實在有苦難言!

這種處境,不禁令人想起唐朝被貶江洲司馬的白居易所創作的<琵琶行>。身處江湖之遠的大詩人一方面感歎「豈無山砍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一方面卻又借用流落江湖倡婦吟唱的身世「翻作琵琶行」。詩人至此始有遷謫意,遷謫意所對應其實是「心懷魏闕」。說得露骨一些,<琵琶行>之作,不僅是白居易借他人「琵琶」彈自己胸中塊壘,在一抒不遇之感的反面,也透露了回歸權力核心的意向。「嘔啞嘲哳」的地方歌謠是民間文學,倡女傳唱的身世感懷也是民間文學,恨也,民間文學,成也,民間文學。可見「老嫗能解」的白居易,骨子裡其實仍以傳統文士自高,仍以「中原」為雅正之音。這便是傳統中國文士的通病!

因此,鍾宗憲先生是文,雖謙稱整理過去的相關論述,實則是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試圖為民間文學扶正。分由民間文學的「學科建立」、「界定及特質」、「研究文本問題」、「研究視角」等四大層面的探討,為民間文學奠立獨立而穩固的基石。

鍾氏在結語,語重心長地道出,台灣學界長期以來忽略了民間文學的研究,這片荒原仍待開墾。而林文寶老師也屢番的指出,兒童文學的研究和民間文學研究脫不了關係。誠然,試問哪個大文豪、大作家不曾是目不識丁的幼童?在那個啟蒙階段,或由口傳,或裡記誦,聽講文章,在未進入傳統文學的殿堂之先,民間文學,以其活潑生動的質性進入大文豪、大作家的幼童時期。民間文學,實是培育兒童文學的溫床搖籃。然而,這或許也是「兒童文學」不受重視,被邊緣化的緣故吧。在傳統保守的學術環境裡,只要民間文學的妾身未明,兒童文學大概永遠要被當成是庶出吧!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The Old Man and The See 觀後

《The Old Man and The Sea》這張DVD影片雖然分為「海明威側寫」、「老人與海動畫」、「製作方式與感想」三個部份,但是三部份全都指向共同的主題-「寂寞」。

(1) 海明威側寫
影片的開頭以口白道出:「我想以作家的身份參賽,以作家的身份接受評斷。」接著「作家辭世」,媒體嘩然,爭相為作家立傳、拍紀錄片。然而正如影片中Jack所質疑的,這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作家嗎?於是劇組工作人員繼續收集材料,討論文本,試圖在紀錄片裡將作家之生命歷程再現。影片隨之以彩色畫面帶入,配合節錄自海明威作品的旁白,我們彷彿親覩作家少年、青年的成長過程。如此黑白、彩色交錯反覆,彩色的畫面好像是在為黑白畫面中的爭執討論做補充說明。然而,彩色畫面雖然離觀眾的我們比較親切,事實上卻離作家的時代更為久遠。黑白與彩色的對話,不過是導演的敘事手法。在這樣的架構下,與其說是互為補充說明,試圖掌握作家全貌;無寧說是讓觀眾意識到,這一敘事架構也只不過為作家勾勒出個輪廓。想要掌握作家的生命歷程,請回其本,從原典文本出發吧!於是在一段海明威《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獎的感言錄音後,帶入了「老人與海」的動畫影片。

(2) 老人與海動畫
動畫描述漁港邊的獨居老人,追捕著一條大魚的經過。老人以堅忍的意志,終於征服大魚,卻在返回漁港的途中,遇上一群鯊魚,群鯊將那條大魚,啃噬精光,只留下一付魚骨。破曉時分,村民圍繞在魚船邊看著那條大魚的骨骸,個個啞口無言,無從置喙。送貨的小男孩來到老人的家,老人才沈睡初醒。老人對於自己堅毅地捕獲大漁,樂於和男孩分享,但生命的寂寞,卻不求他人能體會。
這段動畫描寫了老人的寂寞,也透顯了作家的寂寞。老人捕魚猶如作家之於寫作,都是一條漫長而寂寞的路。需知知音難覓!
個人以為,動畫中的魚骨,不無出於對「寂寞」的補償心理。設若老人回港後,連漁骨也沒帶回呢?村民和小男孩會認為老人只會吹噓吧?這樣是否更能展現遺世獨立,不求知音的寂寞呢?

(3) 製作方式與感想
這一部份雖是製作方式與感想,但看著畫家舉重若輕地談著動畫的製作過程,實在令人感動。為其天真、為其堅忍、為其謙虛深深地感動著。畫家以自己的身體(手)獨立作畫,畫在透明板上,短短20分鐘,其實得畫二萬八千八百張圖,畫家在這裡所展現的,不正是老人所展現的,海明威所展現的,畫家、老人、海明威三位都是獨尋寂寞的人!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海峽兩岸圖書展

(封面圖片取自青林出版社網站)

第四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與第九屆中國書展於9/20~23假台北世貿三館展出四天,趁著今天每週唯一的一天休假日,順道去逛逛。從阿寶老師那裡得知這訊息,原以為是圖畫展,進入會場轉了一圈才發現並不是。台灣的圖畫書店也只青林、信誼兩家。正好青林最近出了二本伊勢英子的書,網路預購挺麻煩的,還得加50元運費,攤位上已展示兩本新書,二話不說,當下就買了。結帳時,刷卡刷了老半天,一旁的售服員一直想向我推薦別的書,說她覺得這本也相當不錯,被魯得有些心煩,回首看到架上陳列著賴馬的《射日》,我當然知道這是青林的套書,卻故意問:「我要這本。」她只好收了書,快快給我給帳。



(完全不用排隊的情況下,在現場索得這張四美圖版畫。)


這回展出的規模似乎不大,展出單位好像也多配合書商,看來是被台灣的書商所壟斷的。現場中國書籍的售價是按人民幣乘以四,還可以接受。但書籍的排列有些零亂,不好找書。說不得只好按櫃索書,一櫃櫃找去。第一本映入眼簾的是高友工三個字,噫,真是高友工的書,想當年讀的都是從《中外文學》雜誌上影印來的小字傷眼版,眼前居然有這麼漂亮的書,而且只剩三本,趕緊挑一本書背沒摺痕壓傷的拿著。就這樣繞了一圈,從書堆中挑出了八本書。想想應花不了多少錢,難得一趟逛書展,於是提著籃子再繞了第二圈,還是只有這八本書好買,總算心甘情願,就此結帳。

臨走前,在出口處驚鴻一瞥,看到有個攤位不展書,卻賣起網路電話,一天10元可以打遍全世界,現場還提供免費試打。靈機一動,心裡默唸著那13位的號碼,嗯,還記得!於是走過去,撥了一通免費的越洋電話。

今天買書的手氣不錯,撥電話的手氣也不錯!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註)!

註:《今天運氣怎麼這麼好》,宮西達野,台北:小魯出版社,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