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試論民間故事之義界與特色>讀後心得

為了報告整理江寶釵<試論民間故事之義界與特色>一文,特別將是文讀了兩遍,說實在有點浪費時間。基本上,這不算一篇論文,作者說:「自覺資料收集當未周全,因此,本文僅作為芻稿。」文末又說:「惟筆者所知實屬有限,願以此就教於方家。」既然都還是「芻稿」,為何出刊發表呢?可能我不是「方家」,所知實屬有限,讀了兩遍仍讀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我知道,若我也寫這樣的文章,大概我的指導老師都會為我汗顏的,江氏是文應該回去就教老師,而不是方家吧。

在任何論文中,為標題下個「義界」應是最棘手的,江氏在前言中還頗有氣魄欲從「本質」上來義界,將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做個區分。但下文分三節「民間故事的傳承」、「民間故事的主題與結構」、「民間故事與歷史的關係」,卻都迴避了直接的義界和特色的發掘。僅在第二小節「民間故事的主題與結構」中,從義界過程歸納民間故事的特色有三:

1. 主角是平凡的庶民百姓,沒有確實、特定的姓名。
2. 題材多來自民間日常生活情境,也有取材神話或傳說加以俗化。
3. 情節要素上小異,主題思想恆常不變。

然而在此之前,卻又沒有任何「義界過程」,也不見其梳理「歸納」。其次這個被江氏提出的特色也大有問題。民間故事中的主角未必平凡,或者既便平凡,在故事中總也有不平凡的際遇,此其一。民間故事或有取材自神話或傳說,甚至取材自已被寫定的文本,但未必是「俗化」的。江氏此說似乎認為神話、傳說雅於民間故事,此其二。民間故事因其以口語傳播之故,情節要素上或有小異,主題思想卻未必恆常不變,這點從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的演變,不難窺知。

江氏在第二小節突然便提出民間文學的特色,和第一節缺乏連繫或辯證的過程。在第一節裡,只不過堆砌了幾位前輩學者的研究,理出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的共同特色,花了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還是沒提出民間故事有別於神話、傳說之處。只在行文中略提到與歷史的關係,江氏認為:

民間故事改變的只是情節單元,並不牽涉”信與不信”的辯證,與歷史關係較遠。神話、傳說則有"信與不信"的問題,主角人物幾皆與歷史相關。

我不曉得江氏如何看待歷史,民間故事難道就不是歷史的一部份嗎?猜想江氏所謂「歷史」可能是指「正史」吧!在後文中,特別是第三節處理與歷史的關係時,也有許多用語上的含糊。未受過史學訓練,可能連「史事」、「史料」、「史實」都還搞不清楚!

另外,我很也懷疑江氏是否真讀過文末所舉劉守華<中國的鬥鼠記與日本的棄老山>一文。在註十四裡,江氏列舉劉氏一文出自《民間故事的比較研究》一書。但出版年、所不詳。怎會有這樣的註呢?我順手在網路上一查,這本書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10 第一版。」對當時的江氏而言,也不過是10年前的書,不至於如此!。未讀過是書就對是著妄肆批評,我以為這不是研究應有的態度。

礙於老師規定心得只能一張A4,所以我也不好再多說。免得白白浪費了唇舌。
PS.加上為寫心得這一回,我竟將是文讀了三遍!
(這裡是A4紙張最後一行)

2 則留言:

  1. 哈哈..你這是純發牢騷!
    害我很認真看了一遍...真是!

    回覆刪除
  2. 我不過首尾兩段前後照應發一下牢騷,中間一大段落,還是有憑有據,言之有物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