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從山林到海洋,宮崎駿再度思考環保議題嗎?
宮崎駿繼〈霍爾的移動城堡〉後,於2008年再度發表新作〈崖上的波妞〉。或許是受先前對宮崎駿的既有印象影響,許多人認為宮崎駿又再度以動畫來關心環保議題。誠然,環保議題在宮崎的動畫中,是他一直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但是,若對照回早先的幾部作品,在新作〈崖上的波妞〉中,環保議題並不佔有太大的份量。反倒是在〈霍爾的移動城堡〉與〈崖上的波妞〉兩部影片中,在處理人間情愛的層面上,花了較多的舖陳與探討。簡言之,〈崖上的波妞〉借用了安徒生「人魚公主」的故事,拭去故事中的宗教色彩,是一則描寫幼童的愛和冒險的故事。[1]本文試圖借由影片中「藤本」這一角色為討論中心,對應其他角色的關係,來闡發本片的主題。
二、從華格納「女武神」的世界觀談起
雖然只是一則愛和冒險的幼童故事,但它的架構卻深受華格納「女武神」的啟發。宮崎駿在構作故事的當下,常邊聆聽著華格納的樂劇〈女武神〉。[2]片中波妞的本名「布倫希爾德」,即是取自「女武神」樂劇中的角色名。而波妞的父親「藤本」,如同「女武神」樂劇般,也多少存在著佛旦的影子。不只是在構思上,受華格納啟發。事實上,在影片中,「波妞跑步的姿態、氣勢」以及配樂,彷彿便是動畫版的「布倫希爾德」。
三、擔負著拯救世界的使命
不同於「女武神」中的佛旦,牠所關心的是「神」的世界,藤本關心的是「海洋」的世界。佛旦為一己之私而鞏固神的世界,藤本是為世界而繁殖海洋。佛旦是「神」而有「人性」(特別是一些惡質的人性),藤本卻只是一個半人半魚的魔法師。對於一位魔法師而言,拯救世界的使命,實在太過沈重。但藤本以身為「男人」的擔當承負著。他的寢室裡,一張簡單的書桌,幾本研究的書籍,提煉魔法水以繁殖海洋是他不二的職志。有趣的是,承擔著神聖使命的藤本,卻還得負起照顧養育子女的責任,影片中的戲劇效果,也由此有趣的對照展開。相較於「佛旦」,藤本展現了更多優質的人性,即便被設定為「厭棄人類」的他,展現出的卻是人間的愛。
四、藤本的父愛
承擔著神聖使命的男人,在面對自己的女兒時卻是一籌莫展。打從要找回離家的波妞起,在他面對理紗時,尷尬笨拙的外交辭令;追踪理紗時受困於被人類污染的淺灘;帶回波妞後,和女兒間的爭執;波妞二度離家後,在宗介家窗外的偷窺舉動;想到要對妻子交代時,緊張惶恐的心情(藤本幾次稱呼妻子為「那個人」);向妻子狀告波妞離家時的自責等等。劇中這些片段既道出了藤本的父愛,同時也道盡了專心致力於職志的男人,多麼不了解自己職志之外的事,包括對女兒的了解,以及對女人的瞭解。
五、相對藤本的女性
在劇中另一男性配角「耕一」,其實就是「藤本」的縮影。他們都專心致力於工作,而犧牲了家庭。因此「理紗」自然而然成為強悍的母親。不只是理紗,相較於劇中的男性,女性角色都展現出較男性堅靭的一面。職業婦女的理紗,經常得面對丈夫出海,還得打理家中的生活起居;借波妞在宗介家的描述,道出孩子心目中的母親形象(包括理紗和曼瑪蓮);曼瑪蓮在聽取藤本陳述事情經過時,安撫著煩躁不安的藤本;宗介和波妞在尋找母親的半途,波妞安慰「眼睛出水」的宗介;以及影片的結尾,居然還是由波妞主動地親吻宗介。劇中理紗、曼瑪蓮、波妞這三個女性角色,彷彿又一次的告訴我們,「女人,妳的名字叫強者」!
六、孤單的身影
確實,劇情的發展全是由這三位女性角色來主導的。劇中最後也是由理紗和曼瑪蓮的商談,成全了波妞和宗介。這一段愛的結合,將「人間的裂縫」[3]重新閉合。彷彿一場婚禮一般,所有人湧向新郎新娘道賀恭喜。但穿著紅色禮服的藤本,卻只是默默的佇立一旁。原本欲以提煉「生命之水」來改造世界的魔法師藤本,在此變得無用武之地。那承負著神聖使命的身軀顯得更為渺小孤單,只能如同所有人間送女兒出閣的父親一般,託付另一個男人(宗介)好好照顧女兒。
七、結語:閉合「人間的裂縫」
反觀三位女性角色,或意志堅決地追求愛情;或堅強獨立地維持家計;或包容體諒地看待一切。劇情由三位女性的角色開展,世界的運轉也由她們來推動。海洋是魚族生物的搖籃,家庭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曼瑪蓮和理紗則是那雙推動搖籃的手。而只有如波妞一般對愛的堅持,才能湧現源源不絕的力量。閉合「人間的裂縫」,靠的不是專業的知識或勉強的作為,真正需要的是女性特有的堅忍、寬容和愛![4]
~謹以此文 獻給我的女兒、我的那個人!~
[1] 宮崎駿:「同時に、5歳の宗介が約束を守りぬく物語でもある。 アンデルセンの『人魚姫』を今日の日本に舞台を移し、キリスト教色を払拭して、幼い子供達の愛と冒険を描く。」資料來源:http://www.ghibli.jp/ponyo/press/story/。
[2] 宮崎監督がこの作品の構想を練っている最中にBGMとして良く聴いていた音楽は、ワーグナーの楽劇「ワルキューレ」の全曲盤でした。資料來源:http://www.ghibli.jp/ponyo/press/keyword/。
[3] 劇中曼瑪蓮台詞。
[4] 宮崎駿:「少年と少女、愛と責任、海と生命、これ等初源に属するものをためらわずに描いて、神経症と不安の時代に立ち向かおうというものである。」有意借由這一部動畫中所表現出的「少年與少女」、「愛與責任」、「海洋與生命」等面向,來因應當前動盪不安的時代。資料來源:同註1。
宮崎駿繼〈霍爾的移動城堡〉後,於2008年再度發表新作〈崖上的波妞〉。或許是受先前對宮崎駿的既有印象影響,許多人認為宮崎駿又再度以動畫來關心環保議題。誠然,環保議題在宮崎的動畫中,是他一直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但是,若對照回早先的幾部作品,在新作〈崖上的波妞〉中,環保議題並不佔有太大的份量。反倒是在〈霍爾的移動城堡〉與〈崖上的波妞〉兩部影片中,在處理人間情愛的層面上,花了較多的舖陳與探討。簡言之,〈崖上的波妞〉借用了安徒生「人魚公主」的故事,拭去故事中的宗教色彩,是一則描寫幼童的愛和冒險的故事。[1]本文試圖借由影片中「藤本」這一角色為討論中心,對應其他角色的關係,來闡發本片的主題。
二、從華格納「女武神」的世界觀談起
雖然只是一則愛和冒險的幼童故事,但它的架構卻深受華格納「女武神」的啟發。宮崎駿在構作故事的當下,常邊聆聽著華格納的樂劇〈女武神〉。[2]片中波妞的本名「布倫希爾德」,即是取自「女武神」樂劇中的角色名。而波妞的父親「藤本」,如同「女武神」樂劇般,也多少存在著佛旦的影子。不只是在構思上,受華格納啟發。事實上,在影片中,「波妞跑步的姿態、氣勢」以及配樂,彷彿便是動畫版的「布倫希爾德」。
三、擔負著拯救世界的使命
不同於「女武神」中的佛旦,牠所關心的是「神」的世界,藤本關心的是「海洋」的世界。佛旦為一己之私而鞏固神的世界,藤本是為世界而繁殖海洋。佛旦是「神」而有「人性」(特別是一些惡質的人性),藤本卻只是一個半人半魚的魔法師。對於一位魔法師而言,拯救世界的使命,實在太過沈重。但藤本以身為「男人」的擔當承負著。他的寢室裡,一張簡單的書桌,幾本研究的書籍,提煉魔法水以繁殖海洋是他不二的職志。有趣的是,承擔著神聖使命的藤本,卻還得負起照顧養育子女的責任,影片中的戲劇效果,也由此有趣的對照展開。相較於「佛旦」,藤本展現了更多優質的人性,即便被設定為「厭棄人類」的他,展現出的卻是人間的愛。
四、藤本的父愛
承擔著神聖使命的男人,在面對自己的女兒時卻是一籌莫展。打從要找回離家的波妞起,在他面對理紗時,尷尬笨拙的外交辭令;追踪理紗時受困於被人類污染的淺灘;帶回波妞後,和女兒間的爭執;波妞二度離家後,在宗介家窗外的偷窺舉動;想到要對妻子交代時,緊張惶恐的心情(藤本幾次稱呼妻子為「那個人」);向妻子狀告波妞離家時的自責等等。劇中這些片段既道出了藤本的父愛,同時也道盡了專心致力於職志的男人,多麼不了解自己職志之外的事,包括對女兒的了解,以及對女人的瞭解。
五、相對藤本的女性
在劇中另一男性配角「耕一」,其實就是「藤本」的縮影。他們都專心致力於工作,而犧牲了家庭。因此「理紗」自然而然成為強悍的母親。不只是理紗,相較於劇中的男性,女性角色都展現出較男性堅靭的一面。職業婦女的理紗,經常得面對丈夫出海,還得打理家中的生活起居;借波妞在宗介家的描述,道出孩子心目中的母親形象(包括理紗和曼瑪蓮);曼瑪蓮在聽取藤本陳述事情經過時,安撫著煩躁不安的藤本;宗介和波妞在尋找母親的半途,波妞安慰「眼睛出水」的宗介;以及影片的結尾,居然還是由波妞主動地親吻宗介。劇中理紗、曼瑪蓮、波妞這三個女性角色,彷彿又一次的告訴我們,「女人,妳的名字叫強者」!
六、孤單的身影
確實,劇情的發展全是由這三位女性角色來主導的。劇中最後也是由理紗和曼瑪蓮的商談,成全了波妞和宗介。這一段愛的結合,將「人間的裂縫」[3]重新閉合。彷彿一場婚禮一般,所有人湧向新郎新娘道賀恭喜。但穿著紅色禮服的藤本,卻只是默默的佇立一旁。原本欲以提煉「生命之水」來改造世界的魔法師藤本,在此變得無用武之地。那承負著神聖使命的身軀顯得更為渺小孤單,只能如同所有人間送女兒出閣的父親一般,託付另一個男人(宗介)好好照顧女兒。
七、結語:閉合「人間的裂縫」
反觀三位女性角色,或意志堅決地追求愛情;或堅強獨立地維持家計;或包容體諒地看待一切。劇情由三位女性的角色開展,世界的運轉也由她們來推動。海洋是魚族生物的搖籃,家庭是人類生命的搖籃,曼瑪蓮和理紗則是那雙推動搖籃的手。而只有如波妞一般對愛的堅持,才能湧現源源不絕的力量。閉合「人間的裂縫」,靠的不是專業的知識或勉強的作為,真正需要的是女性特有的堅忍、寬容和愛![4]
~謹以此文 獻給我的女兒、我的那個人!~
[1] 宮崎駿:「同時に、5歳の宗介が約束を守りぬく物語でもある。 アンデルセンの『人魚姫』を今日の日本に舞台を移し、キリスト教色を払拭して、幼い子供達の愛と冒険を描く。」資料來源:http://www.ghibli.jp/ponyo/press/story/。
[2] 宮崎監督がこの作品の構想を練っている最中にBGMとして良く聴いていた音楽は、ワーグナーの楽劇「ワルキューレ」の全曲盤でした。資料來源:http://www.ghibli.jp/ponyo/press/keyword/。
[3] 劇中曼瑪蓮台詞。
[4] 宮崎駿:「少年と少女、愛と責任、海と生命、これ等初源に属するものをためらわずに描いて、神経症と不安の時代に立ち向かおうというものである。」有意借由這一部動畫中所表現出的「少年與少女」、「愛與責任」、「海洋與生命」等面向,來因應當前動盪不安的時代。資料來源:同註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