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再見天人菊》讀後



少兒小說討論課,討論到李潼《再見天人菊》開始,我發覺學妹們似乎頗喜歡討論小說和現實間的差異。就單《再見天人菊》而言,事實上之前還真有許多研究著重於小說與澎湖景緻、地理、人文等等的差異。

然而,我在讀《再見天人菊》時,卻不是這麼個讀法。或許是因從未到過澎湖吧,書報媒體上所得的訊息也不多,於是便更容易接受小說對澎湖的種種書寫。這是我讀李潼的第二本小說,第一本是《見晴山》,不是很喜歡,總覺得有股瓊瑤味!但讀到《再見天人菊》時,我對李潼的看法便完全改觀,畢竟寫作是漫長的耕耘,長時間的寫作和大量的作品,必然能呈現不同的風貌和成就,不能以偏蓋全。《再見天人菊》中的角色、情感,在在都令我有感同身受的感動!它不以情節取勝,一場二十年後的同學會,也沒什麼情節可寫。但李潼將那群孩子的成長歷程和生活環境寫得真實,遂使小說有了生命,也因此真實而扣人心弦。至於小說中的陶土是否出於澎湖,敘寫是否吻合一方風土,一點無關緊要。就如蘇軾未真到赤壁而都能有傳唱千古的赤壁之作,同屬文學領域的小說又有何不可呢?

讀完《再見天人菊》,令我更想一覽澎湖風物,不是為了比較其與小說的異同,而是為再次體驗讀小說時那份真切的感受。如同民歌手潘安邦唱的「外婆的澎湖灣」,即便耳熟能詳的歌詞都非真眼所見,只因一句「外婆的」便覺得親切,誰管「外婆」是否真住在澎湖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